|
化蛹成蝶--苹果的创新蜕变 7 上页:第 2 页 穷则思变,王者归来 苹果提供了更优良的软硬件架构、更精美的工艺设计,却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可,只因为它离市场太远。在这样一个消费至上的市场里,独特的设计和更先进的技术,似乎敌不过消费惯性、便捷性和亲近性。后者在“Wintel”的洪流中得到极至的发挥,牢牢地抓住了这个崇尚技术而又畏惧技术的时代人群。 市场在哪里?市场需要什么?市场规则究竟是什么?——1997年,乔布斯受命于危难之际,重返苹果并开始认真思考公司未来的出路。他终于明白今后信息技术公司主攻的战场,不在实验室,而是在消费者的右脑与左心房;科技产品不应该高高在上,等着消费者卑躬屈膝地来学习,而是该参与到消费者的生活之中,与他们一起激动、幻想和创作。超越产品设计的局限,乔布斯将创新运用到苹果再造的各个环节之中:从打破技术壁垒到开辟新业务,到产品营销乃至价格战…… 消费导向的产品开发 在对消费者进行充分研究之后,苹果发现消费者未必需要功能多的产品,因为他们很多时候不会用。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操作简单,而外形简洁时尚的产品。苹果的产品不仅仅满足了他们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了他们的追求。追求比需要更高层次,苹果设计了操作简单外形简洁时尚的产品,而且将简洁时尚追求到了极致。因为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他们的产品得到追捧,并成为一种文化。 iMac的推出是乔布斯重返苹果后做的第一件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大事。当时苹果公司处于低谷,它的产品因为兼容性等很多原因开始被市场遗弃。苹果公司根据对消费者的了解, 1999年推出了有着红、黄、蓝、绿、紫五种水果颜色的iMac产品系列,一面市就受到消费者的热烈欢迎。极具创意的iMac让所有的电脑消费者眼前一亮,圆润柔美的身躯、半透明的装束、多变的色彩组合为个人电脑注入了更多的活力,用乔布斯的话来说,就是“它让你想舔它”——而在iMac诞生之前,个人电脑无非是黑色、白色两种色调。 iMac是苹果公司围绕消费者心理设计的一个很成功的经典案例。推出三年后,其市场销量达到500万台。这个利润率达到23%的产品,在其诱人的外壳之内,所有配置都与此前一代Mac电脑几乎一样!但也就是这个产品,成功拯救了苹果公司。 2001年2月,苹果公司的工程师被要求去创造一件让人震撼的音乐播放器。乔布斯对这件东西的设想是:能快速和电脑连接并高速下载音乐;和iTunes软件高度一致能够很容易地组织音乐,有容易操作的界面以及能让人感到愉快。仅用了几个月时间,一个注定要重写苹果历史的新产品iPod问世了。iPod以设计和感受取胜,是苹果对“把技术简单到生活”的实践,“站在苹果的角度,我们面对每件事情时都会问:怎么做能使使用者感觉方便?” 第一代iPod使用硬盘作为载体,容量为5G,可以储存1000首歌曲。不到两个月时间里,iPod一共售出12.5万台。 在iPod试用过程中,乔布斯和他的团队意识到整个iPod平台还存在缺陷,那就是能够下载音乐的在线商店。他们知道必须有一个更简单的途径为iPod得到更多的音乐,而不是通过往电脑里一张张地塞CD。于是,苹果将iTunes从一个单机版音乐软件变为一个网络音乐销售平台,让人们将单曲从互联网下载到他们的iPod播放机上,收费仅为99美分。由此开始,苹果iPod也超越音乐播放器的概念,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 因为满足了消费者的追求,近三年来iPod在消费电子领域创造的风头无人能及,迄今为止销量超过4200万台。从而又一次将苹果从绝境边缘拉了回来,甚至连比尔•盖茨也不得不承认“iPod是成功的”。苹果iPod为消费电子市场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这是一种远比技术发明更重要的价值创新。从技术上来说,MP3并不是苹果发明的,网络音乐下载也不是苹果的首创,但将两者结合却是苹果iPod的创新。这种“产品”加“内容”的模式一举奠定了苹果公司在MP3市场上的霸主地位。 打破技术壁垒 技术的自我封闭曾让苹果失去了很多市场机会。苹果需要考虑的是,在提供更好的技术、更时尚的设计时,如何消除人们对技术的畏惧感。当然,苹果不会轻易去改变自己的个性基因。不过它必须要打破的是,因为过分追求独特而导致的曲高和寡和相对狭小的客户群。 重返苹果后的乔布斯做出了一个令世人大跌眼镜的决定——抛弃旧怨,与苹果公司的宿敌微软握手言欢,缔结了举世瞩目的“世纪之盟”,达成战略性的全面交叉授权协议。这对偏执的苹果而言无异于宗教信仰的转变。 初期的iPod只支持Mac系统,由iTunes程序从CD中拷贝音乐并上传到iPod上。iPod看上去销售不错,但还不算太突出,部分原因就在于其限制太多。于是苹果很快便在2002年6月推出了能够连接PC的“Windows版iPod”。iPod 不再是服务苹果个人电脑消费者的“配件”,而是面向全新市场的主流产品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极为明智的抉择,苹果iPod突破了Mac系统的限制,并迅速得到广大Windows消费者的青睐,潜在市场一下子就被打开了。 尝到甜头的苹果开始把开放式战略向电脑领域延伸。2005年6月,苹果公司宣布,“将在苹果Mac计算机中采用intel处理器”。 苹果希望借与英特尔合作,摆脱长期以来Wintel联盟的制约,向Mactel(苹果Mac OS操作系统+Intel中央处理器)联盟转变,打造全新的PC世界。在半年以后旧金山举办的Macworld Expo展会上,乔布斯与英特尔CEO保罗•奥特里尼共同推出了苹果历史上首款采用英特尔处理器的iMac台式机。苹果最新的iMac将采用英特尔Core Duo双核处理器,另外,“MacBook Pro”的推出也将是苹果第一款采用英特尔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乔布斯表示,在2006年年底之前,苹果所有的iMac生产线都将采用英特尔处理器。 为了拉拢微软的XP消费者转向Mac阵容,苹果还特意发布了一款称之为Boot Camp 的软件,从而允许Mactel消费者可以在不需要从CD安装的情况下直接下载安装XP。并且苹果还声称,在下一代的OS X系统中,苹果将集成该软件。 另外,2005年年末苹果和微软签署了为期5年的协议,共同开发、升级新版的面向Mac机的Office软件。苹果高层表示,如果一部分Mac消费者转向Windows操作系统,他们并不会介意。事实上,微软公司一直在为苹果机开发软件。2004年,微软推出了面向Mac的Office软件,不过此后一直没有升级。 从iPod到电脑领域,苹果与微软、英特尔的兼容互通,对广大消费者无疑是一个福音。而驶离技术孤岛的苹果,前面的天空也从此越来越宽阔。 价格走下神坛 2003年,苹果十几年来第一次低下高贵的头颅,其Power Mac G4台式机最大降幅达500美元,XServe服务器也降了200美元;到了年底,苹果再一次调整电脑全线产品价格,在中国市场上最大降幅高达2000元人民币。其中,配置PowerPC G4处理器的iBook笔记本电脑,在内置Combo 光驱、ATi Mobility Radeon 9200显卡的情况下,价格仅10900元。此举将苹果笔记本从高端拉到了中端的价格水平,这在苹果历史上极为罕见。而手掌大小的Mac Mini,售价只有4990元,这是苹果电脑从未想过的价格。由于现在的苹果电脑在接口方面属于兼容性设计,所以,你可以自由给Mac Mini配置兼容PC的显示器、键盘和鼠标,成本相对完全原装配置的Mac机无疑要便宜很多。 对于眼下的明星产品iPod,苹果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主动改变了定价方法。2005年,苹果推出iPod shuffle,这是一款大众化的产品,价格降低到99美元一台,在同类产品非常有竞争力。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推出大众化产品,一方面市场容量已经很大,占据低端市场也能获得大量利润;另一方面,索尼等企业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在竞争对手产品的竞争下,苹果急需推出低价格产品来抗衡,但是原来的高价格产品并没有退出市场,而是略微降低了价格而已,苹果公司在产品线的结构上形成“高低搭配”的良好结构,改变了原来只有高端产品的格局。 近三年来,苹果一次次在价格上推出亲民行动,这也正应了乔布斯的一句话,“现在,苹果电脑不仅面向小众人群,它需要更多的人去关心。” 关注消费者体验 在苹果进军消费市场的时候,产品的外观、性能等多方面因素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使之更能够适合于消费者的需要。怎样才能让消费者尽快认识到这些呢?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最好的办法就是亲口尝一尝。”苹果在普通消费市场的营销同样是这个道理,不仅要让普通消费者看到苹果产品的全新形象,更要让普通消费者真正了解苹果产品。必须让消费者意识到,苹果产品与他们没有距离,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如果让消费者相信,自己的产品比其他竞争品牌更适合他们,并能产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有使用产品的联想,那么品牌就会得到很好的推广。 2001年,在整个PC产业都努力向戴尔电脑学习网络直销,从而实现成本削减时,苹果选择了逆行,它开始在全美国开设了如设计师工作室风格的专卖店。在苹果专卖店里,虽然也销售产品,但更多时候它为消费者提供了最直接的产品体验——店里摆放的电脑可以免费上网,里面还装有数字音乐和电影和游戏,任何光顾连锁店的人都可以免费使用,因为开机不需要任何密码。而销售员们没有太多的销售任务,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回答消费者的提问。不久以后,苹果又将这种销售方式一路推广到日本和中国等地。 随着这些终端销售场所的设立,苹果公司将展示、体验因素都融入到销售终端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直接、更有效、更深入地了解苹果,体验苹果带给他们的激情享受。同时,苹果品牌所倡导的“不同凡响”的品牌主张也成为参与者们的共识。 2005年苹果的销售额为162亿美元,净收入16.05亿美元,净收入增长2.16亿美元;投资回报率19.2%,种种指标都表现不俗。这些成绩的取得,显然与苹果调整后的创新战略密不可分。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