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发展透视 > 预测海尔下一步发展战略

高效整合企业资源 构建“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

预测海尔下一步发展战略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1-08-31, 作者: 谭晓珊, 访问人数: 8320


7 上页:海尔进军物流业面临的机会分析(1)

 

  (2)第三方物流——一块诱人的蛋糕 

  据权威部门预测,中国目前企业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5%~35%,按每年工农业产品销售总额为1万亿计算,全年物流业的市场空间为近1000亿。这是一块多么诱人的大蛋糕。

  再据中国仓储协会组织的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独立于商品供给方和需求方之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空间非常大。根据这项对全国2000家企业的调查,我国企业对物流市场的需求正逐年上升。预计今年生产企业的原料和成品物流量会有10%-20%的增长,商业企业也有12%的增长。从现状来看,第三方物流在我国虽已有所发展,但仍然比较弱小。例如,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的执行主体主要是供货方,占71%,第三方只占21%;成品销售物流中,43%的执行主体是企业自身,21%是第三方,其余为两者结合。商业企业的物流执行主体中,74%为供货方,13%为企业自己,第三方只占13%。显然,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商业企业,交由第三方执行物流的比例都不高。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是物流市场的绝对主导,日本这一比例达到80%,美国为57%。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巨大发展空间可见一斑。

  有资料显示,我国工商企业自有运输工具的空驶率高达40%,这便是“小而全”式的自我服务所带来的弊端。因此,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受到青睐完全在情理之中——有57%的生产企业和38%的商业企业都表示在寻找新的物流代理商。这些企业在选择时最看重的是物流满足能力和作业质量。但问题是现有的物流设施很难适应企业的需求。例如,物流供给企业敞车与厢式车的比重是100:17,厢式车太少,无法满足工商企业对运输过程的安全需要。只有不到40%的物流供给企业拥有信息系统,表明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难以做到高效率、低成本。目前,第三方物流在我国正处于发轫阶段,大多数物流企业仍以传统的仓储和运输为主,而世界上流行的物流系统综合设计、订货管理、存货管理等物流服务只有极少数企业可以提供。国外有些物流企业甚至将质量检控、装配、产品分拣、包装等也包揽下来,第三方物流的增值潜力因此被深度挖掘。可见,第三方物流成长空间广阔,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3)分散粗放式的物流格局亟待重组变革  

  分散的多元化物流格局,导致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化流通的集约化经营优势难以发挥,规模经营、规模效益难以实现,设施利用率低,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据统计,1998年底,列入国家统计局统计的18.2万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库存6094亿元,占其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9.6%;加上应收账款,两项资金占用为产品销售收入的29.1%。同年这18.2万家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仅为1.41次。另一方面,从运输成本看,我国运输成本占国民经济总成本的30%,而发达国家仅为10%。 

  目前,我国物流配送业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现实的情况是:

  1)物流配送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现阶段的配送方式,基本上是以单兵作战的分散型配送为主,配送调度中心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组织、协调、平衡、管理等作用。物流配送主要是由各专业公司独自进行,而现行物流企业经营范围窄、物流配送范围小,单兵作战满足不了生产企业的所有需求。 

  2)"配"与"送"未能形成有机的结合。合理的配送,既应包括送货,也应包括分拣、配货、配载、配装等功能,是"配"与"送"的有机结合体。目前的物流配送,因其大都脱胎于送货上门,又因配送设备设施、配送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往往造成"配"与"送"的相互脱节。一方面,大部分的物流配送只是以送为主,而考虑分货、配货、配载、配装的则很少;另一方面,有的虽然做到了分货、配货,但又因缺乏必要的运输车辆而无法做到送货上门。 

  3)加工型配送发展缓慢。流通加工能力太弱,将流通加工和物流配送相结合的配送实践则更少。流通加工是实现合理配送的重要手段。没有这一重要手段,以合理配置物流资源、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为目标的物流配送则难以实现。目前,无锡市物资部门尽管也具备了一些加工能力,如木材的粗加工、玻璃的开片套裁、工业动力配煤等。但总的说来,加工范围还很小,加工能力还不能满足合理配送的要求,将流通加工和物流配送结合起来的加工型配送实践也必然很少。 

  4)物流配送的集约化程度低。配送用户较少且分散,配送率(指物流配送量与消耗总量的比率)较低。因此,既无法优化配送路线,节省配送费用,也形成不了规模效益。 

  5)尚未实现社会库存的集中调度。没有调动社会库存、实现分散库存向集中库存的转化。优化库存结构,变分散库存为流通部门集中库存,实现整个社会库存总量的降低,是物流配送最突出的优势,也是配送的主要目的。目前的物流配送已使配送用户的库存有所降低,还出现了工业企业帐面零库存。但是生产企业仍普遍拥有较高的库存,且无法调动;原料供应企业也没有实现最合理库存,因而导致整个社会库存仍居高不下。 

  从现阶段我国物流配送发展现状来看,进军物流产业,通过INTERNET、EDI技术,重组企业业务流程(BRP),实现供应链优化管理(SCM),并将产供销有机融通链接,建立现代化、电子化、高效率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体系,具有极强的市场紧迫性和必要性,市场需求潜量巨大。


1 2 3 4 5 6 7 页    下页:海尔进军物流业面临的机会分析(3)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13篇)
*海尔,你的后浪在那里? (2002-10-2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李海龙)
*海尔革命 (2002-09-29, 《智囊》,作者:郑为)
*海尔名牌战略解析(一) (2002-09-16, 《总裁》2002年第九期,作者:艾丰)
*海尔,如何保持市场领导地位 (2002-03-0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史正军)
*海尔空调“无尘服务”--中国家电服务产品化运做的典范 (2002-01-0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罗清启)
*海尔自陈员工培训 (2001-11-29, 《中外管理》)
*海尔客服对电信企业的启示 (2001-11-20,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史正军)
*和“巨人”度过的一天 (2001-08-3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上兵伐谋——海尔兼并谋略 (2001-07-25, 支点企划)
*解读海尔广告 (2001-05-2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史秀全)
*海尔集团与微软携手共创“e家庭” (2000-12-04, 《销售与市场》2000年第十一期)
*海尔 超越销售 (2000-07-04, 《销售与市场》1997年第十一期,作者:潘成云)
*一路走好,海尔 (2000-06-29, 《销售与市场》1998年第三期,作者:王道国、王文娜、王斯乾)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2 05: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