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博士蛙警示·3】婴童零售:虚假繁荣,全行业错判! 7 上页:第 1 页 儿童世界里的超市 在传统的大卖场业态中,有两个极端,一种是大型超市,平均客单价在50元—60元;另一种是家电卖场,平均客单价在2200元—2500元。第一种频次高、客单价低;第二种频次低、客单价高。 婴童连锁在品类结构和消费频次上,更靠近大型超市,但是客单价却在180元—250元,远高于大超市。这就是为什么婴童连锁是个看上去很美的生意。 但是零售业自有规律。不管是大型超市,还是家电连锁卖场,最后的净利润率都不过几个百分点。婴童连锁看着客单价不错,但是发展到充分竞争阶段,最后的利润水平也不会超过这个水平。 婴童产品由几大类特性完全不同的商品组成:奶粉、纸尿裤、童装、用品、洗护、营养品食品、玩具、童车童床、图书音像及其他,各自的周转速度、毛利水平都不相同,这一点与综合超市非常相近。 1.奶粉和纸尿裤走量大,毛利低,5%左右。这两个行业的厂家都是大企业,品牌效应明显,有定价权;标准化程度高,体积小,又是消耗品,是门店的引流产品,面临超市和电商的竞争,价格一定打到底线,摊上其他费用品就等于不赚钱,而且占用资金巨大。 2.婴童用品毛利空间高,平均利润40%左右,但是不起量。现在随着市场成熟,家长对孩子的起居生活要求越来越高,产品也越来越细化,用品有非常多的品类,从小奶嘴,到煮奶器,吸奶器,剃发刀,玩具等等。这导致婴童用品SKU比较多,压资金,控制不好,就只能打折销售,利润就没了。 3.童装是一个利润点,一般都会有50%的毛利。但童装普遍都是巨量的库存积压。 4.车床玩具也是一个利润点,一般30%毛利。但是需求量少,占用面积比较大,租金压力很大。 5.辅食保健品和图书音像利润较大,但不是强需求,不走量。辅食保健属于即兴消费,图书音像都会有长期不动销的SKU。 6.婴童服务。这是现在很多门店的利润增长点,比如洗澡游泳,游乐场。一次性投资,后期维护以及边际成本很低。可以当做引流项目,也可以做搭赠。还有摄影、理发、胎毛笔制作、月嫂介绍、月子餐等等。 可以看出,婴童连锁简直就是一个儿童世界里的超市业态,品类繁杂。在超市业态里,不同面积的细分业态都有生存的空间,在中国,便利店业态和综合大卖场的发展态势最为强劲。因此,我们也可以大胆地推测,便利的婴童社区店和一站式购物的婴童大卖场,将最有发展前途。尤其是大卖场模式,因为巨大的销售规模,将成为零售企业拿到产业链话语权的最重要细分业态。 因此,博士蛙以及其他几家婴童连锁都开出了几千平米的门店,这本身是符合零售趋势的。但问题是:门店面积大只是这个趋势的一个特点而已,没有掌握操作大卖场的窍门,面积越大,死得越快。 超市是怎么火起来的? 中国的第一家超市在80年代末就已经在深圳出现了,之后各地零星也出现了各种中小超市,但一直不温不火,真正业态爆发高速发展是在2000年前后家乐福进入中国市场之后。 是的,是家乐福教会了中国人怎么开超市。 首先,贴着社区选址。家乐福利用中国没有《大店法》,直接将上万平米的大卖场开在了老城区的社区边上(那时候中国的新城建设才刚刚开始)。这是它在母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都没享受到的待遇。由于大卖场对其他零售业态和批发渠道的强大杀伤力,为了保护就业,发达国家一般都要求大店开在郊区,并且限定了营业时间。 由于中国政府不熟悉现代流通业,没有相关限制,再加上招商政策上对外资零售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家乐福可以毫无阻碍地在市中心开店。靠近消费者在中国非常重要,因为中国不是一个汽车国家,即使后来汽车普及率上来了,依然因为城市设计问题导致的拥堵,不可能像国外消费者一样开车到郊区一站式购物。 其次,建立低价形象。通过广告和DM,大肆宣传惊爆价产品,在价格敏感产品上大打价格战,吸引大量顾客到门店抢占便宜。 再次,著名的高低价策略。有低毛利的特价产品吸引顾客到店,在采购低价品的同时也关联购买其他毛利高的商品,平衡价格战的毛利损失。 最后,通过账期和通道费制度,一轮轮淘汰供应商。市中心和社区边缘的房租,要远远高过郊区,这些成本通过通道费制度转嫁给供应商,并利用账期占用供应商资金。通道费水平按照成功品牌的承受能力制定,这样就自然地将供应商分出了ABC三等:A类供应商能在大卖场赚到钱,B类在平衡线上,C类则是纯送钱的,一段时间之后必然被淘汰。 家乐福的这套运营手段,就零售业态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它有多低价,而在于它只用了一些特价货和宣传的小计俩,就彻底改变了中国消费者的日常购物习惯。而世界最大的连锁超市沃尔玛进入中国之后,没有意识到中国还处在超市发展的初期,改变消费者行为习惯是第一要义,还在傻傻地执行它在美国的天天平价策略。 “天天平价”(Every day low price,简称EDLP)策略讲究的是:与供应商保持稳定关系,用可控制的销售和物流计划来降低成本,而不是经常更换供应商;不做大规模推广;采购部门转变为商品管理部门,除了谈判,还要追踪商品在店内的表现,并对销售负责;力图保有忠诚顾客。 但EDLP策略在中国市场并不能吃得开,尤其是在超市发展初期,没有低价就没有人气、没有氛围。而很多超市又没有在采取EDLP的同时,重视供应链和对品类的研究,成本没有降低,销量也上不去。因此,很多本来号称采取“天天低价”的超市后来都转向了实施高低价策略。 如今家乐福在中国市场已走过高峰期,不断被本土超市超越。但是它对中国消费者购物习惯改变的贡献是不可无视的。实际上,今天很多消费者心里也清楚超市玩的这套把戏,知道批发市场里有很多东西比超市便宜,但是习惯这个东西是很难改变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超市宽敞明亮的购物环境,一站式明码标价的购物方式,再也不愿到乱七八糟的批发市场里为了讨价还价而添堵了。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