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民营企业的角度看WTO 7 上页:第 2 页 首先应该认识到,我们讨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得与失是站在企业立场看问题的,对于老百姓来说其实是增进福利的事情,这是两个不同的境界。 其次要看到,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拥有142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家庭,其中比中国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占绝大多数。既然它们在世贸组织(以前是关贸协定组织)中已生活了很多年,其国民经济不仅没有被冲跨,相反还从中受了不少益处,中国这个世界贸易排名第七的大国还担心什么?! 记得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代表团1997年访华时,曾到北京大学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与中方学者进行了一次座谈。会上他们问了一些很直接的问题,反映出在是否接纳中国这件事上美国人有顾虑。他们怕什么?怕的是中国的改革方向是不是会继续朝着市场经济进行下去,中国的国有企业会不会在加入世贸后因为特殊的身份在国际市场进行不平等的竞争等等,所以说感到担心的不仅仅是咱们自己。(关于对立双方互相防范的心理,央视“实话实说”节目曾经播过这样一个案例,拾金不昧者与失主之间在还钱过程中一开始就生波折,双方都十分警惕,都在干防止对方敲诈的事情。这个故事很经典,企业也经常有此类事情发生,打工者和雇主的心都是悬着的。) 又比如,在WTO谈判过程中我方一直强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而西方却总是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开放市场,双方的立场和逻辑在很长一个时期看上去不能统一,其实这里面既有利益的分歧,也有沟通的问题。记得美国前首席谈判代表巴舍夫斯基说过,他们从来没有认为中国不是发展中国家,但由于中国是大国,在国际贸易中,大国(哪怕是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影响国际贸易价格,所以中国不能适用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条件。另外值得一说的是,不要以为在谈判中让步就是吃了大亏什么的,其实谈判就是一个让步和妥协的艺术,让步有时候并不是以牺牲自己利益为代价的,而是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形成共识的一个手段。只有善于沟通,才能找到利益平衡点,才能达成协议。 既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生活是极其相似的,人的心理反应也差不多,加入的一方和接纳的一方心存疑虑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说忧患是正常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嘛!),恐惧则毫无必要。厉以宁教授说得好,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即便是那些暂时受打击比较大的企业,关键也还是在于应对措施的正误,不要把企业的兴衰简单地归罪与人。 再举一个例子。日本战败初期是接受盟军的全面管制,为了保证盟军司令部制定的“以日本经济的独立作为目标的企业合理化和经济安定九原则”方针的完全实现,总司令部请来了原美国底特律银行总经理道奇公使。道奇来了,在经过一番调研之后,他指出: “日本当前的经济是由美国的援助和日本政府的国家补助金构成的两只脚的高跷经济。” “除非切断这两只脚,靠自己的脚站起来,否则日本的经济就难以重建。因此即使发生摩擦也应实施九原则,切断虚假的脚——高跷。” 在这种见解下,他指令日本政府设法把包括特别会计、公团、复兴金融金库在内的预算收支做平衡,废止由复兴金融金库融资和贸易资金操作的补助金。一开始人们认为这会给日本的企业带来危机,许多人心存疑虑,但后来的许多经济史学家都承认,尽管当时一度出现了既不是通货紧缩又不是通货膨胀的所谓“模拟式通货膨胀”,这一政策成了日本经济独立的基础。 中国现在的经济形势在某种意义上与上述情况有点类似,WTO的到来也许短时间内要和一些企业“作对”,长远地看问题,利国利企利民。 对中国的民企来说,入世意味着获得了在中国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上与同行平等竞争的机会。有数据表明,此这之前国家对个体私营经济在经营范围上有限制的规定高达60多项。从产业领域来看,目前限制个体私营经济进入的领域只有极小一部分关系到国计民生,大部分是眼下市场投资回报率较高的行业,如电信、保险和金融机构,而入世后这一部分有相当多的已被列入逐渐对外开放的领域。 根据国民待遇原则,既然对外开放了,对内当然也放开了。以前民营企业在诸如市场准入、上市融资、进出口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将会逐步取消。至于那些希望谋求海外发展的民营企业,出口通道也更加畅通了。 但我为什么要说民营企业是“理论上”拓宽了生存空间呢?因为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实际情况表明,在很多领域,对内开放要落后于对外开放,民营企业在未来的市场开放中也许不会比以前更容易抢占先机。说不定在入世以后,呼吁国民待遇的不再是外资企业,而是我们的民营企业。 关于这一点,我们目前能够说的大概只有“拭目以待”了。但即使出现这种现象,我想也是过渡性的。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