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码相机:谁能打赢“中国战争” 7 上页:一份协议带来的两种命运 数码相机是富士狙击对手的一张王牌。 富士希望通过冲击数码相机市场,能够扭转在中国的被动局面,因为这是个新兴领域,柯达在中国市场份额上并没有抢得多少先机。而在全球数码相机市场上,富士的占有率为20%,名列第三,也位于柯达之前。 有了前车之鉴,富士决定不遗余力地推行中国的本土化策略,并逐步摸清摸透了数码相机本土化的可行道路:致力于独立开发中国市场及其销售渠道,制订了严格的产品生产计划和市场策略部署。同时,富士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规律和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的成长脉络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这次富士所展开的本土化行动可谓紧锣密鼓:2001年4月份,富士在苏州火速兴建数码相机生产厂,富士数码相机在中国的本土化生产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2001年9月,富士声称拿到了数码相机在中国的内销权,其中的30~50%将内销中国市场,开始了全系列产品的本地化产销,志在从中国市场上夺回曾经失去的机会;品牌宣传方面,富士投入了3000万元电视广告费,在上海、北京、广州花1000万元竖起了路牌,还投资1500万元成为我国“九运会”的主要赞助商,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人们能够重新认识富士”;同时,富士的营销理念也越来越贴近本土环境,对渠道也有新的动作。为配合数码相机的快速成长,富士号称,三年内将在中国投资3个亿开办富士数码激光冲印店,以迅速抢占新兴市场的制高点。针对柯达的“9.9万投资计划”,富士于2001年6月28日推出了“百万投资计划”,在保证原有一定数量普通专卖店的基础上,推出全新理念的富士数码激光冲印店,以巩固其在销售渠道的地位。 2002年8月2日,富士宣布,富士在中国销售的数码相机实现全线汉化,率先渡过“语言关”。有人认为,“中文数码影像时代终于开始了”。意义未必真的这么大,但其背后透露出富士在中国市场的良苦用心是不容怀疑的。此举标志着富士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富士的一系列动作,与其说是大张旗鼓地吹响了本土化的号角,倒不如说是吹响了对柯达反攻的冲锋号。在中国市场上,富士明白自己再不能输了,否则将会导致全盘皆输的结局,因为输掉中国市场可能等于输掉未来。 凭其技术优势,富士毫不隐讳其与柯达决战的雄心。自2001年9月始,富士开始向国内市场频频推出其新款数码相机。先是在当年9月向国内市场推出富士两款普及型数码相机。不到两个月,带有中文液晶显示的一款数码相机也陆续上市。在今年,富士计划推出10款新机型。随着在中国的市场实力迅速壮大,2002年富士的销售目标是占领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的25%,销量要达到11万台左右,意图要将柯达拉下马来。最了解你的人永远是你的竞争对手。 对于富士策略上的变化以及在中国市场上的一举一动,柯达始终保持了很高的警惕性。“我们正在密切关注富士的新动作,我们的媒体监测网络几个月前就已经感觉到富士在公关方面的变化,比如,它们的公关稿件突然多了起来,而且看上去也更为专业了。”对于富士的抢点反攻,柯达立即有了反应。“我喜欢富士,但我更喜欢打败它”,柯达CEO邓凯达绵里藏针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既怕又爱的味道。他强调:“与富士进行亚太世纪之战,柯达有在中国生产的工厂,因此,没有任何供应的问题,柯达可根据当地的需求,用当地生产能力充分供应亚洲市场。”柯达在中国已下了血本,希望迅速结束与富士的竞争。 第 1 2 3 4 5 6 页 下页:“日系军团”大军压境 8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