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能体饮,零轴下的市场运作 7 上页:第 3 页 2002年4月,巨能二次推出平衡体饮。今天看来那是个不错的时机。当时的功能性饮料市场已呈现疲态,红牛相对销量最大,其他的如力宝健、怡冠等销量更低,而它们的价位、口感相对于市场来说已经老化。这时,巨能的平衡体饮出现,给市场带来了活力。 巨能当时有三个优势:一是新品优势,市场中只有他一家电解质饮料,只要稍做宣传,完全能够调动消费者的好奇心;二是口感优势,它的口味丰富且贴近市场,因为当时的果汁饮料在鼎盛时期,它又符合市场的流行趋势,更容易让市场接受;三是价位优势,当时力宝健市场价格在10元左右,红牛是在5元左右,而体饮是3元左右,这无疑给市场注入了兴奋剂,弥补了国内功能饮料价位过高的不足,填补了低端市场空白。如果巨能体饮能把握住自己的优势,抓住市场机遇,一炮走红不是没有可能。遗憾的是巨能虽然在二次推出平衡体饮的市场时机方面把握得很好,但宣传力度太小,致使其市场表现平平。 非典后的商机巨能体饮也没能很好地把握和利用。非典过后,人们对于健康尤为关注,对健康的投入也不再吝惜,这时许多商家都在打健康牌。巨能在饮料行业是陌生的,可在健康领域却是行家里手,这一优势,是任何饮料厂商所无法比拟的,可是体饮对于市场的麻木却只能让人望洋兴叹。与巨能体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乐百氏的脉动,在非典期间,一些天然维生素营养片在药店和保健品柜台都脱销了,而脉动正好是补充维生素的果味水,脉动借此契机广为宣传,由此,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在市场上也颇为畅销。 或许是因为体饮曾遭受过滑铁卢,市场的教训太深刻,所以一切都显得谨小慎微,而过于小心虽然屏蔽了一些市场风险,但同时也丧失了一些很好的机遇。 目前,巨能的销售队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员背景复杂,他们被戏称为“多国部队”,基本上都曾在其他饮料厂商做过销售。如何让这样的团队融入到巨能的企业文化里,是个重要课题 。 体饮要求销售团队对以前的工作经历做个扬弃,因为大家都是精英,谁都有过辉煌的战绩,也都有丰富的经验,不管你以前从事过什么职业,取得过什么成绩,现在体饮需要的是能适应企业的人才。体饮的团队要从零开始,不能产生攀比心理,正如体饮销售部的经理所说,“娃哈哈已经上大学了,体饮还只是个孩子,是不具备可比性的。” 在广宣和促销资金上,体饮目前并不缺乏,巨能公司给体饮拨的预算是2100万,而体饮上半年仅花了800万。有员工抱怨巨能体饮在促销活动上小气拘谨,对此,销售部经理说,“这显示了公司董事会对体饮的谨慎态度。现在体饮还在摸索阶段 ,虽然说大家都从事过饮料,可体饮该怎么卖,谁都不知道,只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市场实践,才能总结出适合体饮的销售方法,就像今年为什么要走特殊通道,那是经过血的代价换来的。”要先在局部战役上取得优势,然后才能面向全国,有了这个思路,体饮在去年和今年的销售都很好。体饮现在要做的是切入市场,抢占份额,要先存活下来,有体饮这个品牌才是最重要的。 巨能为了融合各路精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财力,人才培训的次数和时间是历年来最多的。体饮的销售经理一语中的,“体饮的真正风险不在市场,而是蕴藏在自己内部,上至饮料事业部方针政策的制定,下到各区销售经理和主管的理解执行。”为此,体饮高层经常到销售的第一线和销售人员进行沟通,以期达到企业内部上下步调一致,共同出击的目的。 目前,体饮的市场发展速度相对来说还比较快,这是因为那些大牌厂家还没有把体饮当作竞争对手,这给了体饮一个市场高速成长的空间。一旦体饮的品牌做大了,来自市场各方的威胁也会随之增强。而这个市场空间的预留时间是有限的,体饮的目标就是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把品牌锻造出来。 采访手记 当我冒着小雨来到巨能公司,比预约的时间早到了半个小时。市场部的经理还没到,正好有时间参观一下巨能公司。我想拍些巨能的图片,马上遭到前台接待小姐的反对,她说,没有领导批示就是不准拍。我突然感到一种悲哀,企业和媒体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情仇,如何取道中庸,也应该值得探讨和研究。还好,不久经理来了,我的行动才相对自由了些。 采访途中,我刻意买了一瓶青苹味的体饮,以便拉近双方的距离,却无意中发现瓶盖上的日期是二月的,而现在是七月。采访过程中,经理问我品尝过其他口味的没有,随即执意要给我拿一瓶,结果去了约5分钟,她只拿了一瓶青苹的,连说抱歉,其他口味的一瓶都没找到,只好又拿了一瓶青苹的。我心想,不至于畅销到总部断货吧?我拿着瓶体细看,发现日期是最新的。当时我还误解她发现了瓶盖上的秘密,专门给我换个新出厂的。采访结束后,我抱着原有的疑虑来到当地的商场再研究瓶盖上的日期,发现都是最新日期的,又跑了几家小的便利店也再没找到类似二月生产的。这时我才哑然失笑,原来我那瓶二月产的饮料只是在偏僻的便利店偶尔碰到。 回西安后,我和巨能体饮西安销售经理联系,想亲自感受一下销售一线的情况。巧的是我又早到了,正好两个销售人员正在讨论体饮的促销,其中一人抱怨体饮做活动过于小气,以至于难以开展工作。采访时,我把他们的想法和经理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非常轻松愉快,达到了自己预期的目的。回头想想,假若我只是体饮的一个普通销售员,和自己的上司能否达到这种程度的交流?这对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个挑战,也是大多数企业所必须面临的。 原文发表于《智囊》2003年第十期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