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中国商界的世界级企业家及思想家 7 上页:第 4 页 灵活的偏执狂 尽管“偏执”一词被滥用,仍不失为高成长企业的前进思想武器 格鲁夫 安迪·格鲁夫时代的英特尔对中国IT业的发展格局具有决定性影响,而他本人那句“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曾引起中国商界极大关注,但仅仅停留在对这种极端表达方式的感叹上,鲜有人注意到格鲁夫在偏执与灵活间做出的取舍。而这一点,才是格鲁夫执掌英特尔11年间,公司收入增长13倍之多的真正原因。 1985年的一天,49岁的英特尔总裁格鲁夫在办公室里与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戈登·摩尔谈论公司的困境,那时英特尔只是一个年销售额为16亿美元的半导体存储器公司,在漫无目的的徘徊中度过了一年。 格鲁夫问摩尔:“如果我们下了台,另选一名新总裁,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摩尔犹豫了一下答道:“放弃存储器的生意。” 格鲁夫目不转睛地望着摩尔说:“你我为何不走出这扇门,然后自己动手?” 其后,格鲁夫开始了那个著名的“偏执”战略:砍掉存储器生产,将微处理器确立为新的战略重点。这个“偏执”的举动最终使标有“英特尔”字样的微处理器被装进了世界80%以上的PC机。 1996年,格鲁夫挥笔写就《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全球商界为之侧目。但第二年格鲁夫成为英特尔CEO之后,他的另一面开始展现,准确说就是:迎接挑战时要勇往直前,处理问题时要极端合情合理。 在公司战略上,格鲁夫绞尽脑汁把PC 机变成人们生活中最无法割舍的家用电器,英特尔必须自己创造购买需求。 为此,过去的五年,格鲁夫实施了一系列看似与芯片制造毫不相关的计划:花很多时间与好莱坞名流闲聊,这些人经常被邀请参加每年在爱达荷州新瓦利避暑胜地举行的全美企业家晚宴,甚至掏钱帮星巴克公司建立用户电视会议网。这一切都是为了2011年英特尔微处理器的上亿销量。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格鲁夫那句名言成为中国不少中小企业前进的动力。在1998年格鲁夫首次访华后,令年轻的中国公司们感受最深的是格鲁夫对公司和市场的驾驭能力。 新一轮的学习开始了,一批希望重塑自我 的中国公司,如TCL、春兰、海信、海尔、创维等,开始制定长期战略。格鲁夫退休后关于自我成长的传记《游向彼岸》成为这一时段的最佳教材。 不过,正如多数被误读的西方企业家一样,格氏精髓被真正吸收,尚需时日。■ 全球首席CEO 韦尔奇的成功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经理人阶层对于公司治理及创新的狂热 韦尔奇 如果说20世纪是个商人主导的世纪,那么谁是其中最伟大的职业经理人呢? 即使不熟悉商业现状的人,答案也不会很难给出——通用电气(GE)的CEO杰克·韦尔奇。 就像牛顿在物理、数学以及天文学皆有突破性创见一样,韦尔奇成就众多。在产业整合方面提出“在每个行业成为前三或被淘汰”的理念;在企业管理方面开创“群策群力”(work-out)方法;产品质量考核方面采用极其严格的六西格玛体系,将GE这家生产型企业转变为服务主导型企业,全力推动生产及销售的全球化,以及对电子商务的应用—— 任何一个职业经理人只要取得上述任一成就,已经足以跻身优秀经理人之列。更为重要的,韦尔奇的成功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各个领域的经理人对于管理及创新的狂热。 1981年,也就是韦尔奇成为通用电气CEO的头一年,其公司收入为268亿美元,到2000年他行将退休时,这一数字达到1300亿美元;1981年GE的市值为140亿美元,2002年已上升为5750亿。20年来,GE给予股东的年平均回报率是23%。 韦尔奇初掌通用时,通用旗下仅照明、发动机和电力3个事业部在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他退休时则有12个事业部在各自市场上数一数二,如果单独参与《财富》500强排名,其中有9个事业部都能入选。 很多管理者都惧怕变革,韦尔奇却相反。在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他说:“假如说我给通用电器带去了什么,那可能就是我的不拘礼节。” 第一年在GE,作为一名工程师的韦尔奇干得很不错,但当他发现所有人和他一样获得了加薪,马上决定离开GE,因为在他看来,平均主义就是官僚作风的体现。 带着这股子劲头,在通用电器工作20年后, 45岁的韦尔奇成为该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总裁。 由于韦尔奇认为1970、1980年代大公司的失败之处在于它们只是保持原有规模,而没有对其加以利用,因此,他上任后开始果断裁减员工、出售公司、收购兼并,很快获得“中子弹”之名。 当他回忆他接手GE在最初三年内犯的最大错误时,出乎所有人意料,竟然是动作不够快。 在公司治理方面,韦尔奇看透了大公司弊端,锐利改革从人事架构开始。他称之为平面化无边界管理的作法是将高管层九名成员削减到四名;而他开创的名为“群策群力”的管理方法,使公司不同部门、级别、职位的员工得以坐在一起,共同讨论和决定如何改善公司的操作。 平时,韦尔奇会突然视察工厂和办公室,匆匆安排与比他低好几级的经理共进午餐,无数次向公司员工突然递出手写的整洁的便条——在提出理念及战略的同时,韦尔奇没有放松对执行情况的监督。 在他的策划下,GE进行了业务重组,成为最具有活力的公司之一。 韦尔奇式的经理人传奇所引发的对公司治理的热情从西方社会蔓延到变革中的中国。即使在他退休2年后,他前往中国的消息仍然激动人心。包括李东生、郭广昌在内的众多一流企业家均不愿错过与他交流的机会。今年6月韦尔奇与中国商界交流的主题分别是:不确定环境下战略管理;CEO的标准与特质;企业活力与激情管理;韦尔奇企业观与竞争理念—— 从《韦尔奇自传》中文版2001年热销以来(在城市地铁和路边小书店,常被卖到脱销),中国商界不断对职业经理人职能进行思考,以上这些问题在中国CEO们心中积攒多年,此番交流无疑将推进这一思考的深度。■ “商界牛顿”的成材之路 1935年11月19日生于马萨诸塞州萨兰姆市 1957年,获得马萨诸塞州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 1960年,获得伊利诺斯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 1960年,加入通用电气(GE)塑胶事业部 1971年,成为GE化学与冶金事业部总经理 1979年,成为通用公司副董事长 1981年,年仅45岁的韦尔奇成为通用电气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 世界上最好的管理者,其影响超越他们所在的公司 阿尔弗雷德·斯隆 Alfred Sloan 当斯隆成为通用汽车的CEO时,其对手福特拥有美国汽车市场60%的份额,通用则几近破产,这个世界上也还没有管理学。清瘦的斯隆着手进行汽车的市场细分,例如将雪弗莱定位为大众车,卡迪拉克定位为豪华车,激励内部竞争,并最早提出客户导向——这一切都成为日后管理学中的经典方法。 郭士纳 Lou Gerstner Jr. 1993年4月1日,当郭士纳这个强硬的左撇子进入行将倒闭的IBM,很多人建议他将IBM拆分,仅保留个别盈利业务,但郭不为所动。在他的驱动下,完整的、拥有全面产品线和丰富技术专利的IBM,领导了IT业从产品向服务的变革,促进了该产业的成熟。“当大象学会跳舞,蚂蚁们必须退出舞台”,这正是郭士纳想传达的。 罗伯托·高祖塔 Roberto C. Goizueta 在他执掌可口可乐16年中,比任何人都忙碌:让销售人员忘记自己占有的40%的罐装饮料的市场份额,而记住自己仅拥有人类饮用水3%的份额。他还将公司视野推向全球,使海外赢利占到全部利润的八成。结果是:可口可乐的销售收入从50亿美元增长到185亿美元;市值则狂飙34倍,从43亿美元增长到1500亿美元。 “第三次浪潮”之前的托夫勒 1928年出生,年轻时在汽车厂当过5年工人 曾担任著名杂志fortune的副主编、罗素·赛奇基金会特约研究员、康乃尔大学特聘教授,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研究员,IBM等跨国企业顾问 1970年,《未来的冲击》一书问世,创造英语词汇“未来的冲击(Futureshock)”,据国际科学情报研究所统计,它是社会科学文献中被引用最多的著作之一。 洞察现代社会的未来学者 托夫勒并没有给中国带来直接的财富,但他许给了人们一个梦想 托夫勒 你可以将阿尔文·托夫勒称作现实世界的一个先知:自1980年代初,其著作《第三次浪潮》(The Third Wave)出版以来,他就成为“美国最受公众喜爱的未来学家”。该书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发行上千万本,影响了包括韩国总统金大中和美国在线总裁史蒂夫·凯斯在内的几代人。 托氏的这部作品涉及社会发展、文化、传媒、组织、科学、计算机、政治和经济等诸多领域,但所有的论述都为了一个目的服务,那就是准确地判断未来的趋势。通过对于历史的研究,他提出了三次浪潮的理论。 具体而言:第一次浪潮产生于约公元10000年以前,人类第一次撒种、培育农作物生长,其划时代的意义在于人类从此脱离了游牧,定居生活把人们的生活范围固定下来,开始发展城镇和自己的文化,农业时代来临。 第二次浪潮始于18世纪,以工业革命为契机,离开农场,涌向大城市寻找生机。第三次浪潮是人类思想的又一次大变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社会需求成为它发展的强大动力,整个世界融为一体,人们将打破国界,寻求合作。 每一次浪潮都会引起人类社会的巨变,而那些把握浪潮走向,并勇于站在浪尖上的人,必将成为时代的弄潮者。 然而,这些思想在中国引起的巨大反响可能令未来学家托夫勒始料不及——多年后,已经成为网通总裁的田溯宁仍会兴奋地告诉人们,自己在1983年第一次读到《第三次浪潮》的时候,竟激动地彻夜未眠,而书中的最后一句“就像革命的先辈一样,我们的使命注定是创造未来”,后来也成了田溯宁的座右铭;另一家高科技公司浪潮集团也是取自该书之名。 不难找到其中的逻辑:198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变革时期,人们不乏激情,但方向并不清晰。托夫勒以他的西方经验告诉中国的年轻人,由于新技术浪潮的出现,发展中国家可以重新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之上,改变自身和国家命运的机会来临了。 托夫勒并没有给中国带来直接的财富,但他许给了人们一个梦想。多年后,当田溯宁们成为中国商界的中流砥柱,托夫勒的思想或多或少仍在指引着他们“创造未来”。■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