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者与合作者 7 上页:第 1 页 让中国软件挺直腰杆的人 他使本土软件具有了挑战国外软件的实力,并因此获得巨额回报 王文京 从帐本到会计电算化,从财务软件到ERP,现在已经有3万以上的企业用户在用他生产的软件与管理现代化和商业国际化靠拢。 王文京,这个今年40岁的身材微胖的江西人,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6年来,就是这样用惊人的耐力不断推动着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 “外国企业管理是飞机的速度,而中国企业是火车的速度,竞争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所以要竞争,你也必须坐飞机去。” 王文京认为他和用友不遗余力地在国内企业中推动管理软件发展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王文京用了三个非常简单的词来形容自己:兴趣,责任和专注。 15岁就上大学的王被誉为“神童”。1986年他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时候,到上海参加一个计算机培训班,20多天后,他回来以后竟然就写出了可以运行的软件。用友公司最早的DOS系统软件,基本上都是他自己亲自开发的,还包括管理的一个财务报表。至今,他还是更多参与产品的开发,因为兴趣。 2001年5月,第一天上市的用友软件(00588)创造了股票市场的奇迹——以76元开盘,最高上摸100元整数关,终盘报收于92元。数个新记录宣告诞生:用友软件是首家采用核准制发行并上市的股票,发行价最高的股票,沪市股价拆细以来的第一只百元股,新股上市首日开盘价最高。外界推算,王文京以第一日收盘价92元计,其个人身价达到了惊人的50.784亿元。那天,他喝醉了。 与王文京专注的性格一致的是,用友公司在16年内心无旁骛地只做软件。用友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开发供应商和最大的独立软件厂商。在中国财务软件市场占有率连续十年第一,中国本土企业管理软件市场占有率第一。 王文京说他的思路受身边的人影响很大。最初,是柳传志等在中关村创业的一批人,现在有一批新的海归派,使他学到很多新东西。 2004年,用友提出国际化战略——“软件中国造”。将未来发展的重点拓展到外包和为国际化客户服务上。2004年7、8月,他在全国开展“中国500强集团管理与财务创新高峰论坛会”,探讨软件怎样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的管理战略工具。 平时,王文京喜欢看关于世界商业史的书。他欣赏日本的一批企业,也欣赏德国的老对手SAP,更欣赏微软能够把软件推广每一个人的办公桌的前面,但是他最欣赏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那一批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因为当时美国企业开发的阶段,他们最具有那种冒险和开创性的精神。他性格温厚,但内心是如此狂野,希望他所处的中国现在就象当年美国商业大冒险的年代,惊险、刺激,但是充满了欲望和机会。■ (文/《环球企业家》□ 鲁娜|文 出自:2004年7月 总第100期) 中国证券市场的设计者 他们利用在海外获得的专业知识积极地推动了中国证券市场的诞生 王波明、高西庆 1988年回国之前,王波明就自发组织过“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研究会”进行相关活动。他回国时,各方面对在中国发展证券市场的事情已经议论得越来越多。 1988年9月8日,“金融体制改革和北京证券交易所筹备研讨会”以国家体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体改办的名义,在北京万寿宾馆召开,主要探讨如何建立中国的资本市场。回国才两三个月、正想参与中国证券市场建立工作的王,参加了这个会。 “时至今日,我觉得,可以说创建中国证券市场的序幕就是从万寿宾馆会议正式拉开的。”王波明说。 会后,由王波明与高西庆牵头,前后花了一个月,编写了《关于中国证券市场创办与管理的设想》(也就是后来被简称的“白皮书”)。主要内容包括了关于筹建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想以及可行性报告、关于证券管理法的基本设想和关于建立国家证券管理委员会的建议,等于设计了一个关于中国证券业结构的整体框架。 “今天回过头来看,‘白皮书’的很多原则借鉴了国外的经验,而关于资本市场结构的设想,现在基本上都实现了。” 当时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采纳了王波明的建议:先由基层自发研究,然后变自发为国家有组织地研究和筹划。“我们得到了尚方宝剑。” 王波明说。 1989年1月15日,王波明与高西庆等在北京饭店召集了一些大信托投资公司、产业公司的“老板”开会,讨论中国证券市场的早期筹备工作。最后,与会者确定,每家公司各出50万元人民币,作为组建机构的经费,并成立一个民间的机构来推动证券市场的建立。这就是“北京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办”(后来又正式更名为“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这在当年被业界称作“北京华尔街会议”。 1989年的上海,正在策划浦东开发,但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有意把上海建成金融中心。当年,“联办”向上海市长朱基阐述了建立证券市场的设想。到1989年底,“联办”开始投入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筹办中。 王波明与高西庆等在帮助上海、深圳筹建交易所的空余时间里,以美国NASDAQ计算机联网交易为蓝本设计建立了 “STAQ”(中国证券自动报价系统)。该系统于1990年4月25日向国家体改委提交报告,当年11月就实现了国内6个城市18家公司通信联网。 当时中国的所谓证券交易主要是债券的交易,由于希望“以债券市场带动股票市场”,所以相关的建设工作就显得尤其迫切。该系统的建立被海外舆论评价为“具有革命性的变革”。但是因为国债回购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该系统后被政府部门关闭。 证券界人士在评价高西庆和王波明时说,“他们都属于在推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中的积极尝试者。” 中国证券市场正式问世后,王波明逐渐转到金融和实业投资。而被外界评价为“书生意气未改、喜欢与人较真、有时显得傲气”的高西庆,则几进几出中国证监会,试图更一步推进中国的证券市场。■ (文/《环球企业家》□ 许鸣|文 出自:2004年7月 总第100期) 二线银行的排头兵 在饱受垢病的中国银行业,他使民营血统的民生银行成了按商业规则出牌的表率 董文标 在执掌民生之前,他已经在金融界创造了多个奇迹:他使交通银行郑州分行的业务量火箭式上升,利润超过当地所有的金融机构;他按国际标准化股份公司的形式组建海通,使海通证券发展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证券公司之一。 2000年5月,时年43岁的董文标成为民生银行第三任行长。董将民生银行带入了快速变革时代。上任4个月后,董进行了民生银行的第一次机构重组,一个月内总行人员精简1/6。变革的结果是——“民生银行在中国银行业中鹤立鸡群”(《华尔街日报》语)。 在这个体制创新的银行里,产品创新是董打出的王牌。他批评“国内银行只做存贷款业务的愚蠢做法”,产品创新让民生创造了多个业内“第一”: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资产转让业务等;董将民生银行单一的连通性网络改造为全国性统一网络,成为国内第一家真正实现了全行一本账的银行。 在对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差、管理混乱,历史包袱沉重积重难返的“垢病”中,民生银行因为灵活的市场应变能力,远远低于国内同行的不良资产率及“与国际接轨”的民营资本为主的股东结构,而被誉为中国一流银行的代表,而董也被称为“真正按商业规则运营的银行家”。 深谙国际金融规则的董,最初毕业于一所中专,在学校任教多年。由他撰写的《中央银行概论》让他在银行界崭露头角,颇为当时央行行长戴相龙赏识。 董个子不高,走路很急,是个急性子。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想做一些事情,对工作投入并充满激情。“你干任何事情,只要有激情,只要全身心地投入,都能成功,都能做得非常好。” 民生银行前股东邱影新指控民生银行造假账,有关民生与德隆大额贷款的流言甚嚣尘上,这导致民生在香港H股的IPO一拖再拖。善于创造奇迹的董文标,如今正为化解这些危机而战,使民生实现上市梦。■ (文/《环球企业家》□ 王亦丁|文 出自:2004年7月 总第100期) 本土投行的“deal maker” 秉信“高位蓄水”哲学的他在复杂的情势中独辟蹊径,促成了开创性的中国移动(香港)上市之举,本土投行承担大项目的能力也由此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同 方风雷 方风雷,曾为中金公司创始人之一,中银国际、工商东亚总裁,策划和推动中国移动、中国石油、中国联通、中国海油、凤凰卫视、北京同仁堂等公司的重组上市,中国电信收购香港电讯股份、香港盈科收购香港电讯、中国石油收购印尼油田等并购项目,鹰牌陶瓷、南孚电池等直接投资项目。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可谓战果辉煌。 细看历史,方风雷1994年筹备中金公司时,并非证券市场叱咤风云的人物。当时,A股市场有南方、国泰、华夏、君安等证券公司,海外上市有摩根士丹利、百富勤、中银国际等境外投资银行。方风雷并非金融科班出身,没有商业银行经历,也不是海归。毕业于中山大学,主修中文,辅修经济。多年从事外经贸工作。作为一个后来者转战资本市场,何以征战十年,一举成功? 外人将他视为传奇式的投资银行家。而他自己,却认为其长处,是“不将自己视为银行家”,也不认为投资银行就只是做项目。秘诀在于“高位蓄水”。 此前他在外贸等领域的经历与成就也说明这一点。1980年代初,他离开外贸部而赴河南,参加咨询团,调研河南的体制改革。被省领导看中,留在河南的外贸部门委以重任。他领导的中原国贸和中原集团,当时为外贸改革的先锋之一。他本人也成为外贸系统外贸体制改革小组的成员。在杨昌基等领导的支持下,他参与了我国第一个期货交易所-郑州农产品期货交易所的方案设计和早期筹备。1992年,担任中国管理科学院市场所副所长期间,在海南主持策划了中国第一个不动产证券化产品-三亚地产投资券,并为海南人民银行起草了《地产投资券管理办法》。其创新行为,均位居潮流前列。 按照方风雷长期以来的理解,在当代中国,“高位蓄水”就是追随高明的老师,把握和参与中国的体制改革,外贸和投资银行莫不如此。 最能说明问题的事例,是他在电信行业推动的几件大事。1995年中金公司成立后,这家合资的中国投资银行如何发展,战略并不清晰。方风雷到国外投资银行学习,在美国的体会是资本市场要讲行业,在英国的体会是资本市场要讲国企重组。回来开始找行业,搞重组,重点关注电信、能源行业。电信行业当时还是政企合一的体制,怎么改革,电信业内争议很大,国内外投资银行当然也不知如何操作。 有一次,摩根士丹利欧洲总裁向时任建行行长、中金公司董事长的王岐山谈到,英国电信准备收购大东电报局。一句话引出一个战略设想:大东控股香港电讯,而其时面临97回归,王岐山说:这就是契机。方风雷受命着手推动。在王岐山、吴基传、鲁平、廖晖等领导的支持下,中金公司担任顾问,于1997年上半年协助中国电信收购了香港电讯部分股份。此役让中金第一次获得了有国际影响的项目,第一次获得了大客户,也第一次开始独立承担项目。 收购需要资金,需要有香港注册的公司出面,顺理成章的引出了中国移动(香港)的上市。方案是,拿出盈利好、潜力大、界面清晰的移动业务,在香港组建红筹公司,上市融资,所得部分资金用于收购。 1997年10月,由中金公司与高盛担任联席全球协调人,经过短短5个月的准备,包含广东、浙江两省移动通信业务的中国移动(香港)在香港、纽约上市,融资42亿美元,创造了当时亚洲(不含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IPO。 按照时任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的说法,这只是中国电信体制改革的破局,而突破之后全面改革的进程明显加快,寻呼剥离,邮电分营,联通重组上市,移动和固网分拆,中国电信上市。 就这样,投资银行的项目来源于行业改革的需要;而项目的完成又推动了行业改革。今天看来,简单明了,并不高深。但在当时复杂的局面突破阻力,独辟蹊径,设计者无疑必须具备一定功底和高度,这正是方的高明之处。 而在这过程中,中金公司也理顺了与摩根士丹利的关系——最初摩根士丹利一直想把中金变为它在中国投行业务的载体,而非一个独立运作的本土投行,但中金已借中移动的上市第一次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国际资本市场。摩根士丹利由此承认了中金的独立性。 电信是垄断行业中改革步骤较快的一个行业。中金公司在一战成名后,专注于大型国有企业的重组与上市,相继开启了其它垄断性行业大公司重组上市的进程。这一波澜壮阔的财富重新分配过程对国企改革的影响可谓深远,而方风雷本人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当无愧于《Financial Asia》将其评为“对中国资本市场最有影响的十人之一”的美誉。■(作者马向东系投资银行界人士) (文/《环球企业家》□ 出自:2004年7月 总第100期) 终极精算师 他凭借庞大的“海外兵团”来按国际规则运行, 使平安迅速成为中国保险行业的排头兵 马明哲 1988年,时年28岁的马明哲,曾是深圳蛇口工业区总经理袁庚的私人司机,被领导授意创办深圳平安保险公司。那时他的经验仅限于在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工作过几年。 马明哲做大平安之道非常简单,就是学习模仿世界同行的经验。1993年,马明哲访问台湾得知国际通行的经验是:寿险的蛋糕要远比产险大很多。 马也找到了在这个高度专业化行业迅速提升的诀窍——请外脑,“强势接轨”。 1996年12月,以张子欣为代表的麦肯锡成员走进平安,1997年,平安从台湾保险公司引进了30多名培训讲师,现在的总精算师斯蒂芬·迈尔(Stephen Meldrum)据称原为美国林肯金融集团副总裁,原来的首席财务官和总经理汤美娟则是来自安达信的最年轻的高级合伙人…… 前后共有50多位外籍专业人才进入平安的管理层,这个数量占国内整个保险业外籍专家的90%,总部的财务、精算、IT、培训、投资、营销等主要业务门市部的一把手都由外籍专家担任。这在国内保险行业绝无仅有。 马明哲为此也付出了昂贵代价。汤美娟在平安任职期间的收入是年薪900万港币加期权股票,现任总经理张子欣年薪也高达800万港币,这些都甚至远高于美国财富500强企业的顶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但马明哲认为这些付出是值得的。“他们为平安带来的收益够平安为他们发500年工资。” 对于请外脑,马明哲的著名论断是:“河上有桥,何必再去摸着石头过河。为什么我要像一位盲人一样冒着被冲走的危险过河,如果我可以多付一点钱,比如通行费,为什么不走河上的桥呢?” 目前,平安保险集团旗下的平安人寿是内地第二大人寿保险公司,平安产险为内地第三大财产保险公司。截至去年底,平安保险集团的个人客户数量达到3080万名,资产总值2035亿元人民币。 但是马明哲看起来没有忘乎所以。2003年11月3日,在山西平遥召开的平安高级管理干部培训班上,他给自己的部下作的报告的题目竟然是Tomorrow will never come。 他一心想让平安在香港上市。今年6月14日,经历重重阻碍后,平安终于实现在香港公开招股。■ (文/《环球企业家》□ 宁哲|文 出自:2004年7月 总第100期)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