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9期南中国名师大讲堂:细节决定成败(上) 细节决定成败(上) 第19期南中国名师大讲堂(现场实录) 主讲嘉宾:著名细节管理专家 汪中求 时 间:2006年4月2日上午 地 点:广州中国大酒店 主办单位:益策学习机构 商战名家网 主持人: 亲爱的各位来宾,南中国HR经营俱乐部的会员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欢迎您光临第19期南中国HR名师大讲堂。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越来越感受到竞争的压力,信息在爆炸,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的加快,不学习将会被淘汰。国内知名的管理论坛组织策划机构广州益策学习机构秉承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理念,倾力为企业来宾打造一个高品质的学习与管理第一讲堂。在五年的发展过程中,益策学习机构旗下学习品牌南中国名师大讲堂、南中国HR精英论坛、南中国实战营销论坛和南中国销售精英特训营均获得长足发展,我们共为超过三千以上的企业、超过四万人次的学员主办超过一百余场的论坛活动,邀约超过三百位全国最知名和顶尖的实战派老师为企业来宾分享了丰富多彩的主题。 益策学习机构已经当之亏成长为南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学习与管理第一讲堂,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你需要一个起点,我们给你一个平台;你需要一次眺望,我们给你一个制高点;你需要破解迷局,我们请专家为你指点迷津;你需要学无止境的快乐,我们帮你打开知识的宝库。欢迎您加入益策学习机构学习的行列,与我们共同分享学无止境的快乐。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今天的主题。决定企业成功或失败到底什么是最关键的因素?在座所有的企业人一直在热烈的讨论着,企业的战略、管理、流程、执行,有这样一位思想家,他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中国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将战略精益求精执行到位的执行者;企业也不缺少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将规章执行到位的决心和毅力”,他提出“细节决定成败”。今天非常荣幸为大家邀请到国内顶尖的细节管理大师汪中求老师为大家共同分享细节决定成败的主题,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有请汪中求老师。 汪中求:大家上午好!刚才主持人说是大师,我想不敢当,因为大师都已经死了,现在对我们来说能成为一个不错的学习者就够了。 我的真实身份可以这么跟大家介绍,清华大学的特聘教授,但是这是打短工,只有两年聘期,后面再看情况。是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这是打中期工的,课题做完就结束了,打长工的就是我自己的研究所。事实上现在在中国,老实说我们不存在大师,因为中国进入工业化非常晚,就算现在在南中国真正懂企业管理的人也很少,当然也包括我,我也不懂,我们只是在学习。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有企业事实上不超过20年,有人不相信,认为中国很早就有工厂,但是请大家注意那个时候的工厂严格来说不能算企业,因为过去的企业在产供销这三大块上供销是不用管的,过去企业的供应是由物资局配送的,销售是由经委和计委安排的。过去的企业顶多只能算是一个车间,就算有三万人,也不过是大的车间主任。 在我的《精细化管理》这本书中,第一个篇章中就提出了在过去二十年中国只有一个总经理,那就是周恩来,其他人都不算。就算是在企业的生产部分,我们也没有管到位,人、财、物我们管住了什么?人是劳动局、人事局、组织部代管,我分配就是组织部分的,因此企业没有办法组织自己的人。过去企业的的财也没有管住,到1993年止中国仍然有安定团结贷款,不知道在座有没有国营企业的老总,你们有没有贷过?但是我可以嚣张的说没有人打算还,因为这个不借白不借、借了也白借,没有一个安定团结贷款挽救了一个国有企业,因此我们过去对财产、资金的认识是不足的,还是有很多人停留在投资就是剥削的基础上,事实上这个社会没有资本的进一步投入是没有再生产的,社会无法滚动前进。我们还是政治的观念看问题就完全错误了,过去我们对资产、资金、财产的认识是不足的。 过去企业在物的管理方面好像比较不错,我们有物资局,大的企业有物资处,小企业有物资科,但是过去对物资的管理也是非常片面的,我们只是管住了一堆死的东西。一个老头看住七百万的仓库,没有被人偷掉就很不错了,最好是有一个坏分子来偷东西,结果被抓住了,那就是劳模,被人捅了一刀就是英雄。物资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实际应用价值了,我们也不管,尤其是物资静态的放在这里,失去的机会成本很多人连算都不会算,一堆物资一千万,变现就是八百万,八百万用到别的地方能够增长80万的财富,也就是说这一堆物资放一年就浪费了80万,这就是所谓的机会成本。过去很多人不会算,今天大家应该都知道了。也就是说过去的企业是没有完全进入企业体系的,这个意义来说我们当然不懂得工业企业,不懂得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什么。这一二十年来,虽然我们有很大进步,但是不能说我们就会了,对于管理、对于市场、对于营销、对于人力资源等等,我们不能说已经懂了,我们只是听说了,我们开始在学习。 就算现在我们拼命在学各种概念,但是我们未必真正学进去了,因为大多数人都跟我们一样,都是去找概念,都是找新名词,都是玩虚的,没有多少人玩实的,这样一来我们懂得东西并不多。昨天我们研究所的人还在开会讨论一些问题,其中就谈到关于零库存的问题。现在很多企业都知道零库存的概念,但是我嚣张的说很多人对零库存的理解是错误的,很多人认为零库存就是不要仓库、库存是零的,老实告诉大家中国在未来三十年内没有哪一个企业可以做到真正意义的零库存,因为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这里面涉及到太多的内容,你根本没有这个基础,比如说你的供应商有那么听话吗?你的交通能保证畅通吗?你上线的检测过程那么及时吗?可以保证各方面的信息沟通那么及时吗?所有我们都是做不到的,因此库存是零不可能,不要仓库肯定死路一条,不要认为自己真的懂了。 事实上严格意义上西方的零库存是什么概念呢,以日本本田公司为例,他们的零库存是通过科学的方式,使库存在时间和空间上趋近于零,所谓时间上趋近于零就是尽可能在工厂放的时间短,所谓空间趋近于零就是放的少,这就是零库存的真实含义,通过管理使库存时间短、空间少。本田公司这样的企业,零库存做的最好的时候,也不过是在生产线上需要的零部件往往正在路上走,当生产线需要的时候正好开始进库,他们的库非常小,甚至有些东西是上线的过程就是检测的过程,进门的时候就有检测系统能够点数,不像我们搬上来、搬下来、搬进来、搬出去,他们有卫星定位仪检测零部件现在在什么位置什么型号多少数量,随时可以进行检测。 我们现在的形势很紧迫,对管理还不是很懂,包括你包括我,因此大师更不可能有。这是针对主持人说的大师概念,我做这样的解释,可能是多余的话。我讲课有一个原则“宁讲错话不讲假话”,现在中国社会,当然也包括南中国,讲一大堆正确的废话的人很多,很对但是没有什么意义。昨天我有一个朋友,他是大学教授,他说你讲课跟大学教授的讲课差别在那里,我回答说大学教授讲课大多数都是在讲列车时刻表,非常正确、非常全面、非常系统、毫无失误,但是有什么用呢?不知道。我讲什么呢?我可能讲的是春运买不到票怎么上车,有可能是错的,但是在这个阶段可能是管用的,因为中国实在人太多。差别就在这里。我想以自己真实的感受,我认为正确的东西,绝大多数都经过实证的东西,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如此而已。老实说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我还没有能力建立体系,但是我试图将自己思考明白并且经过实证的东西送给大家。 今天在座的各位,不能说是我的学生,只能说是我的客户,我们也在做营销的活动。根据益策的说法营销就是战争,因此我也在面临战争的考验,你们是我的客户,你们在检测我的产品,你们在检测我和益策的服务。从这一点来说,你们是客户。最后效果怎样,由你们来说了算,不由我说了算。今天的课程,我想从一个小事开始说起,关于煮鸡蛋。 在座的各位肯定煮过鸡蛋,我说的煮鸡蛋是白煮蛋,这种事情绝大多数人都会。我有这样的经历,曾经有一次碰到一个德国的同学,他早晨在煮鸡蛋,我看到他煮鸡蛋特别的麻烦,他怎么煮呢?灶台上放一张说明书。在座南中国的人见过鸡蛋的说明书吗?没有吧?中国鸡蛋是没有说明书的,但是不要搞错了,德国是有的,德国有很多人不知道怎么煮鸡蛋。这张说明书包括怎么煎鸡蛋、怎么煮鸡蛋、怎么打蛋汤,我的同学拿着说明书放在灶台上煮鸡蛋,左手拿着手表,因为说明书上有时间的要求,右手拿着温度计,因为有温度的标准。非常忙乎的在那里煮鸡蛋。我看了之后非常不以为然,我说你太傻了,忙什么啊,忙一个早晨就是煮鸡蛋,放在那里煮出去洗几件衣服回来鸡蛋就煮好了。我的同学说中国人很聪明,那你要不要跟我说一下水要不要烧开啊,我说要烧开啊,他进一步问烧开之后还要再烧吗,我说要啊,他接着又问那烧开之后要烧多久呢,我就不知道了,他再进一步问一个鸡蛋烧多久营养价值最高呢?我更不知道了。 我相信在座的人跟我一样,也就是说我们长期以来做事自以为会其实不会,自以为懂但其实根本没有标准,自以为做到位了但是很不严格。当然一个鸡蛋煮不好没有所谓,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厨师,专门负责煮鸡蛋,煮不好就是不称职、就是不负责任,就是不合格,这就是工业社会的标准。德国人煮鸡蛋怎么煮?第一步他们专门做一个容器,长宽高四厘米,正好装一个大一点的鸡蛋,下面焊一块托盘,然后加50毫升水一分钟就开了,再往下再烧三分钟就关火了,这是经过研究的,关火之后是不是拿出来呢?不,他们利用余热再煮三分钟就好了。接下来用凉水泡三分钟,这个蛋很好打开,德国人认为这样做很标准。当然我没有研究是不是应该这样做,但是至少我认为人家做什么事情都是有程序的,程序都是有步骤的,步骤都是有标准的,标准是严格去执行的,这一点上他们比我们强。我们曾经测算过这样煮鸡蛋跟我们相比,他们节约了4/5的水、2/3的热,这就是差别。 当然有人说这没有什么,水我出了钱,烧的煤气也是我自己买的,是的,我当然没有什么错,从经济算帐来说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但是请大家注意,现代人的新标准是你有没有修养,修养包括对环境的尊重、包括对能源的珍惜、包括尽量不要去做任何可能的破坏,这就是人的素质标准。因此你做的事情不是对你的钱负责,而是要对你做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环境负责,这是现代人的标准。因此你不能说花了钱就可以随便做,这是不对的。比如说今天早上可能有一些老板是开着大奔来的,当然我很羡慕,我没有大奔。但是我也跟你说一个简单的事情,在德国虽然是出奔驰、宝马的,但是一个老板如果一个人坐车,只是自己一个人用车,你开着大奔在街上晃,很多人会瞧不起你,为什么瞧不起你?觉得你这个人太废了,没有必要,就一个人开着大奔干什么,当然很多老板只有一辆大奔只能开这个,人家一个人尽可能开两厢的小车,不要浪费。现在在德国,如果看到一个人开着大奔跑来跑去,人家会耻笑他,会觉得他这个人很土,就像广州二十年前看到农民企业家五个指头戴六个戒指,现在在德国看到一个人开大奔可能就是这样的意思,当然我没有笑话的意思,可能我们只有一辆车就是大奔。 我想从几个题目来展开今天演讲。益策给大家做了一个提纲,当然提纲是不够详细的,原因是我,因为我整天都在改,我总觉得自己的东西不合标准,总觉得不好,因此在不断的改,当然益策印发的东西跟不上我,当然提纲没有变。信息社会如果信息有用大家可以共享,如果大家觉得幻灯有帮助,可以找益策的同事可以复制,这个没有所谓的,我从来不在乎这些。 下面一个部分一个部分来谈。第一部分先谈谈关于细节。 刚才主持人说我提出细节的概念,但是我想说事实上细节的概念不是我提出来的,最早是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只不过用18万字对老子的这句话发表了一篇很长的读后感,我用280个案例来说明细节的重要,其实这没有什么贡献,我既没有发明,也没有创造。事实上关于细节的说法很多人都有,中国古代有,西方世界也有,比如说“成功是细节之子”、“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再比如说“奥秘全在细微处”,这是关于细节的说法,很多名流、很多大人物都有说过。但是我们可能很长时间没有关注,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三点。 第一个原因,中国社会这二十年来发展太快、机会太多,只要抓住一个机会,做的不好也没有关系,老实说很多老板是迷迷糊糊发财、莫名其妙做大了,做大、发财了并不等于你对管理搞懂了,那不一定,搞懂的人很少,但是发财的人很多。很多的政府官员见你就说企业家,好像很崇拜,事实上不是,人家是在奉承,就像主持人说我是大师一样,虽然我不反对,但是我知道这没有意义,不要认为真的是企业家,不是,人家不是真的这么看,只不过这么说。不要认为自己做大或者发财了,就已经很懂了,不是这么回事。这些年来机会太多了,随便抓住了一个就发财了,但是未来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因为没有简单的事情。 第二个原因,整个社会风气比较浮躁,人们都希望一夜暴富、一夜成才,很多地方政府也是这样的,动不动就建高新技术开发区。从这种态度来做事情,自然是做不通的,所以细节就不被重视。 第三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文化的原因,中国文化是一种重概念、轻数据的文化,我们玩概念非常厉害,但是我们的数据意识非常弱,当然我没有权利去评价中国古代文化的优劣,但是至少可以说某些方面的元素可能不一定是特别好,或者说在这个时代不一定是很优秀的。长期以来我们对数据缺乏认识,长期都是概念,比如说中医金木水火土西方人常常搞不懂,我曾经遇到过一个老中医说,你讲课讲太多了,这样会伤气的,当时我听伤气,那我不讲课也得要呼吸,他说不是这个意思,他说气是人的某种内力,越说我越不懂,我就笼统的问既然伤气能不能补气,他说可以补啊,那就给我补了,他说不是通过打进去的,而是通过食补,我大概懂了是通过营养来补这些气,我一天讲七个小时的课吃多少东西来补这七个小时伤的气呢?他说不是这样比。确实他说的东西我不懂,我们现在连古代非常关键的战报,关于死亡人数都没有一个准确的交代,动不动就是杀敌无数、死伤惨重、血流成河,都是这样的,生命的数量都不重要,数据都是很单薄的,古代算女人都不算人的,只算男的,在座的女士不要生气,就算算男的,古代以五人为伍,十二个人大概算二伍。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留下的影响,当然在那个时候没有问题,现在就有问题了。 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数据的概念,不可能做的很精确,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人抓不住明明在手里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发现不了,因此细节意识就不被当代中国人重视。前不久有一份比较重要的报纸说“《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就像是一根银针扎在中国浮躁的穴位上”,虽然这句话有点捧,但是我觉得还是捧的比较到位的,确实社会太浮躁了。前不久在山西太原我参加晋商高峰论坛,跟龙永图在一起,人家是大人物,我很巴结的送了一本书,龙永图当时就说你这个书我知道,但是没有看,听说挺火的,不知道有没有一百万册没有,我说那当然有。然后他说这种观点我认为还是对的,他说在西方也有类似的说法,叫做“细节存在于魔鬼之间”,他当时说了一句英语,英语我不太懂,我英语很差,后来我认真的查阅资料,发现确实有人说过,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大师,当别人问他一生当中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凭什么,他回答说“魔鬼在细节”。 细节的问题,事实上很多人都知道,也有很多人说,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是我们不太注意。细节的问题,大家都是知道的,不是不知道,非常遗憾的是,中国社会很多年以来把细节用在什么地方呢?没有用在工作上,而是用在权谋上。我们将细节的工夫用在权谋上,所以我比较不喜欢中国这几年出的一些书,比如《厚黑学》、《浅规则》、《谋略》,因为中国搞谋略的人太多了,而且都会搞,搞来搞去乌烟瘴气,人与人之间非常复杂不简单,倒是没有多少人研究工作、流程、标准、环节、配合、沟通,事实上我们聪明没有问题,但是我们的聪明用的不是地方,老是用在权谋上。 这里我讲两个案例。唐朝唐玄宗时候宰相李林甫,这个人没有什么能耐,但是做了很多年的宰相,就是用权谋,将细节的工夫用在权谋上。他在当吏部侍郎的时候,翻译过来就是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这个家伙当吏部侍郎的时候权力很大,当然很多人送礼拉关系,很多人找他,其中有一个人宁王,唐玄宗的哥哥找他,这个事情不得了,他能不听吗?当然不行,但是完全听皇帝的哥哥摆布面子上也过不去,很多人不是说我是贪官吗,因此想了很多办法,唐玄宗的哥哥拿十个人的名额要他提拔,他就拿出来一个人的名字曝光,这个人以后坚决不用,以后也不会用。但是唐玄宗的哥哥会不会得罪呢,不会,因为其他九个人提拔了。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