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立:跨越民企成长的五道坎 7 上页:从产业链下游跃入产业链上游 多元化:一个回避不了的话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多元化成为人人喊打的目标,尤其是不相关多元化更是背上了恶贯满盈的罪名。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中国民企进行多元化,虽然未必是正确的,但却具有相当的必然性。 原因有二: 一、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已经成为区域或行业内的领先者,这时原有的产品或产业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的饱和,这时,只有多元化才能保证企业进一步快速发展。 二、 很多企业的发展是因为抓住一个机会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业选择有很多的偶然因素,其实它在这个产业中也并无核心竞争力。当它已经获取原始积累后,必须考虑投资若干个产业,以确定自己可能在哪个行业里最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问题不是要不要多元化,而是如何多元化,如何把在现有产业里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其他产业当中去。 华立也曾有过失败的多元化经历 到90年代初,华立的电能表在本行业已经初步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开始萌动超越传统管理模式,寻求更大发展的欲望,像那时的绝大多数公司一样,经受不住各种赚钱机会的诱惑,于是,“在极短的时间里,把资金投向了房地产、食品饮料等12个产品门类,形成了分散投资的扁平面的多元化结构。” 当时多元化的现实条件是:华立的主业在本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没有最终巩固;华立的金融能力不够,既没有多余的钱,同时融资手段还是单一的银行贷款;而且作为一家传统制造型企业,管理层的知识和经验远没有达到管理多个产业的程度。 结果可想而知:企业的监督半径不够,管理失控,财务状况恶化,华立滑向了多元化的“陷阱”。此时,汪力成果断采取措施,调整战略,把企业涉足的行业从12个砍到4个,提出2个90%,即90%的人、财、物投到制造业,制造业90%的财力、物力集中到主导产业。 汪力成的立体多元化策略 时至2002年,华立又一次展开多元化的步伐。 汪力成认为,当一个企业的主业处于外部环境最佳、自身发展最好状态的时候,企业应该考虑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加以培育。因为外部环境最佳的临界点过后就向趋“恶”的方向转化,那么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就会变得严峻,随之而来的挑战可想而知。特别对传统制造企业来说,退出的成本非常高,更应该未雨绸缪。 但企业要选择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必须是主业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拥有了极强的核心能力的时候。这里的核心能力包括主业在同行中的地位、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足够的金融能力(产权清晰、资金宽裕、融资能力强、财务控制能力强等)、全方位人才的优势、企业家把握全局的能力、管理层面的知识和经验富裕等。 现在华立已经通过购并等方式涉足房地产、生物制药、移动通讯等多个行业。 第 1 2 3 4 5 页 下页:从产业经营到资本运营 8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