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立:跨越民企成长的五道坎 7 上页:从产业经营到资本运营 中国在1993年以前,由于没有《公司法》,所以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有限责任公司,因此,在那以前成立的民营企业都或多或少显现着红帽子的影子,有些是国有产权、有些叫做乡镇企业、有些是集体企业,显然,很多企业的产权状态并不真正反映企业的过去,也不能指导企业的未来。 如何让企业的产权状况真正反映企业的历史由来,并有利于未来的高速发展,是所有90年代以前成立的民企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大多数人把华立收购上市公司、收购菲利浦CDMA研发部等看作华立最辉煌的业绩,但是汪力成说,“我们华立真正在资本运作上的得意之作,是我们极早的把公司的内部产权结构和投资结构进行了整改,内部完成了股权和资产的证券化。” 华立前身为集体企业,这种模式的产权结构必然会成为企业发展的束缚。 1994年,华立开始了第一次产权改革,这次改革初步界定了集体资产,确定了集体资产的代表人,同时成立了职工持股会,全体员工人人入股,使职工与企业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资产联系。 1998年,华立进行第二次产权改革,主要内容是存量资产不动,将职工持股会明确定位为华立集团的集体资产代表者,同时,129名企业骨干员工包括汪力成在内投入了他们的几乎全部资产成为华立的个人股东。汪力成笑称,就是要建立一种跳楼机制。 2000年,华立第三次产权改革,实施了最为彻底的MBO,解散职工持股会,普通员工和集体所持股权全部退出,168位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成为大股东,汪力成本人在华立集团占有27%的股份。 对比中国曾经最负盛名的某民营高科技企业MBO的失败,对比很多现在还在受产权困扰的企业,我们就能发现,这一次,华立在起跑线上又快了一大截。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