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效应分析 7 上页: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正效应(2) 不可否认,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带来种种负效应: (一)带来经理人对股东的欺骗现象 高级管理人员对期权的一切期望都建立在公司效益的提高上,尤其是自己能力的基础上。而且,一旦与某公司签约,获得了其期权,则在等待兑现期间很可能付出较大的机会成本;另外,公司一般要对股票期权的行权期限、价格、方式等进行约定,尤其是可能附加许多条件,这就意味着,在较长的时期内,分期分批有条件地兑现期权,无形中已把经营者“套住”。然而股票信息只与大公司顶尖位置上经理人员的报酬有关。对大多数下属部门工作的经理人员来说,他们的价值并不能通过股票市场表现出来,这个问题在大多数企业中是比较明显的。同时,如果在一个企业内部普遍实施股票期权,即股权是分散的,则可能削弱其激励作用而带来其他负面影响,如由于道德风险而导致过度“在职消费”的存在。在公众参股的公司中,经理可以欺骗股东以至于使他们相信股票期权是一种“廉价”的报酬方式,而分散的股东常常对这种需要付出巨大成本的制度设计处于“盲视”状态。 (二)激化企业内部矛盾 由于实行了经理人股票期权制,美国1980年经理们的收入只是一般员工的42倍,1992年这种差距扩大到157倍。在日本,1986年公司经理平均收入只是员工收入的10多倍,1992年这种差距已经扩大到32倍。经济利益的悬殊直接打击了一般员工的积极性。因此,股票期权计划在激励经理层积极性的同时,也拉大了与普通员工收入的差距,加大了高层经理管理企业的难度,加剧了其与员工之间的矛盾。而且,企业借款回购股票,兑现经理人员的股票期权,使原企业债权人的风险随之增加。就整个企业界而言,90年代是企业老总叱咤风云的年代。公司高级主管特别是大公司总裁天文数字的收入成了社会各阶层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可以说股票期权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各利益集团矛盾的激化。 (三)掩盖利润的真实情况 股票期权成本并未充分反映在企业损益表中,因此很难说明企业利润的真实情况。伦敦一家研究机构对会计报表中作为附注的期权成本进行分析,得出了令人吃惊的结论:在1998年的会计年度中,美国企业的利润大约高估了50%,慷慨奉送期权的高科技企业情况尤其严重。全球含金量最高的企业微软公司,1998年公布的利润是45亿美元,但若是扣除当年支付期权的成本以及流通在外的期权,该公司实际亏损数额惊人。美国大名鼎鼎的投资专家巴菲特曾经在其投资公司的年报中指出,要加强股票期权方案规则,“会计准则给了企业两种选择:要么按照传统方式支付员工薪金,并计入成本,要么采用期权方式支付而不理会成本,毫无疑问,现在是后者的天下,但是,期权不是报酬,又是什么?报酬不是成本,又是什么?报酬不计入收益计算,那么又该放在何处?” 第 1 2 3 4 5 页 下页: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负效应(2) 8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