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无抗奶”风云始末 7 上页:第 1 页 内蒙古伊利、蒙牛、上海光明、北京三元被业内公认为最有竞争力的“第一阵营”。当上海光明推出无抗奶概念后不久,其它乳业巨头令人寻味地站在各自立场纷纷发话。 伊立郑俊怀旗帜鲜明地说,“有抗”和“无抗”是一种炒作,业内不要把精力放在炒作概 念、打价格战和互相倾轧上,这对中国乳业发展极其不利。非但不能实现上述目标,相反只能对奶农增收起严重消极作用。 据伊利的负责人介绍,其实“无抗”对于伊利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作为只是一 个卫生指标的“无抗”,并不能成为高品质牛奶的代名词。就象农作物中残留的农药一 样,并不是农作物本身具有的,但由于农药的存在,农作物成了次品。因此,在“无抗”的问题上,伊利并不认为有大张旗鼓的必要,只要乳品加工企业在管理上,检测上加强力度,在奶源环节严把收奶关,杜绝”有抗奶”入厂,那么生产出的牛奶产品就是无 抗奶 。 其实,早在2001年底,作为中国乳业首批入埠香港的伊利产品,就一次性通过了香港卫 生署的层层检验,其中就包括对残留抗生素含量的检验。看来,伊利“看淡无抗”的确 是有其过人之处的。 当光明对“无抗奶”的宣传气焰日益高涨之时,三元最不服。三元跳出来说:“‘无抗奶’战略的制定,我们比光明更早两三年。”就在许多人皆认为光明先下手炒作占尽了便宜之时,三元老总高青山亲自南下广东推介“无抗奶”,在珠江三角游说经销商。 据三元介绍,自2000年起,三元每年为推广“无抗奶”要倒掉3000多吨不合格牛 奶。这样的大手笔是我们在中学教材里也看到的经典事例,可以说,为了“无抗奶”, 三元从人力、财力等各方面投入都是巨大的。但如今,“无抗奶”在光明的手里炒得火热,三元不仅得顾着心里的痛,还要抓紧时间亦步亦趋的再推“无抗”概念。 为了让抗生素含量符合标准,国外奶业企业都从奶源抓起:给每头牛编号并建立对 应的健康档案,将患病或打针吃药的牛从健康牛群中隔离出来,这样才能真正保障奶源“无抗”。这是一项艰巨繁琐并且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工作,美国每年由于使用抗生素 治疗奶牛疾病而弃奶的损失达20亿美元。业内的人士分析,不仅一般企业很难承受得起,包括三元在内的大企业都不愿拿出这样一大笔钱。 蒙牛与伊利一样是内蒙古大草原上走出来的企业。1999年,蒙牛从伊利分离出来,这两家兄弟企业有着言说不清的恩怨。不过此次无抗事件,两家的战线是统一的。也许是凭借身处大草原,奶源质量好的优势,推广“草原”概念的蒙牛显得冷静得多。 有趣的是,据中国消协针对奶制品含有害物质的检测数据表明,抗生素含量最低 的牛奶竟然不是猛打“无抗”牌的光明与三元,却是一直在这场战争中默默无闻的伊 利、蒙牛和另一家企业红星。业界人士分析:对伊利和蒙牛而言,目前只需出“来自大 草原”这张牌,对于所谓的“无抗奶”,坐山观虎斗已足矣。 让伊利和蒙牛不愿过早趟这趟水的原因也许还有另外一个:市场。光明与三元不过是一方霸主,欲蚕食全国市场,“无抗奶”是其扩张过程中最近和最好的一个机会。而伊利与蒙牛的市场却早已在全国铺开,要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先静观其变,再行定夺也为时未晚。 紧随这些乳业巨头之后,福建最大的乳品企业——长富宣布只卖“无抗奶”, 南京奶业声称自己的原奶将按“无抗奶”的标准来收购,已经被北京三元收购的上海全佳更是 在自己的DHA牛奶上标明“采用优质无抗生素鲜奶制成”,武汉友芝友自年初开始利用当地国有农场奶牛统一圈养的优势向“无抗”过渡,炒作“无抗奶”概念。各个厂家为了推广无抗奶,吸引消费者眼球,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 在4月光明乳业推出“无抗奶”概念后,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开始保持沉默。直到6月下旬,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开始向有关乳品企业“打招呼”,媒体上的“无抗”报道一度沉寂。然而,不可思议的是,7月17日,权威新闻机构一篇有关“药奶”报道突然重磅出击,使形势陡然逆转,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说:“这给消费者带来空前的恐慌。” 宋昆冈说:“这件事开始是国内厂家进行商业炒作,目的不过是打击竞争对手而已,但后来有报道说牛吃药,人吃奶,吃多了甚至致人死命,我看就很夸大其词了。一个人吃一年有抗奶的药物残留还不如打一次抗生素(指青霉素、连霉素等)在体内残留的多少,再说,全国到底有多少奶牛打了抗生素?打了抗生素的奶牛又残留多少药物?这些基本数据目前并没有人调查清楚,媒体随便做这种报道是很不负责任的。” 宋昆冈说,有些报道中提到目前国内只有北京、上海、深圳和某些外企可以做到“无抗”,那么依据是什么?有些报道还特别提到一些外资乳业品牌,这背后是否有国外大财团支持很难说,而某大学个别接受采访的专家据我们查实是研究兽药的,不排除推广其兽药的商业意图。 宋昆冈称,去年初卫生部门曾对市场上135份鲜奶和60份奶粉进行检测,其结果是:135份鲜奶中有30份含残留抗生素,阳性率达22%;60份奶粉中2份有抗生素残留,检出率为3.3%。这说明国内“无抗”乳品所占市场比例还是比较高的。 对于“中国到底有没有厂家做到100%无抗”,宋昆冈开始表示“不好说”,然后又说“100%无抗纯属商业炒作”。他解释说:乳品共有20多个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和卫生指标,其中“无抗”指标仅仅是13项卫生指标中的一项而已。1986年国家正式发布的《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仍然是国家强制性一级标准,并没有明确规定抗生素指标,至今依然有效,而去年10月开始实施的《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对鲜乳卫生要求“抗生素不得检出”,但这只是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所以,不能说无抗就是安全的乳品,有抗就是不安全乳品。 宋昆冈不能肯定的是,设在国内的外资乳品企业在国内采购原奶是否也坚持无抗,然而业界公认的是,无抗是国外乳品企业采购当地原奶的通用标准,也是乳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而那些公开宣称过“无抗”的国内大型乳品企业,一旦让其就100%无抗表态时又有些支支唔唔。那么这场由国内厂家发起的“无抗”风波,是不是为国外同行做了一个免费广告? 宋昆冈语气沉重地说:“全国有600万头奶牛,1000多家乳品企业,这样的报道出来用意是什么?是想把中国整个乳业整跨还是想打击消费者的信心?我不明白一些厂家和媒体为什么要胡说八道,难道说把中国自己的乳业市场让给国外乳品企业吗?” 乱哄哄中,7月31日中国奶业协会、中国乳制品协会举行了“有抗奶无抗奶问题”报告会,会议公布的《有抗奶无抗奶报告》向业界表达了两点非常明朗的倾向:一是炒作“无抗”概念没有意义,乳品企业不要再炒了;二是“有抗”依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消费者不必恐慌。不久,中国绝大多数牛奶企业陆续在一份《承诺书》上签字, 其中第四条更加严厉规定“对有欺诈行为(标注无抗,而查处有抗生素残留)的企业向新闻媒体暴光。”于是一场纷争,一场闹剧至少暂时降下了帷幕。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