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抗奶”风云始末 7 上页:第 3 页 中国的乳制品行业现有的同质化情况比较普遍,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大同小异,这种同质化产品充斥于市场,激烈的竞争使它们的盈利能力受到限制,规模上的竞争将使得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这些同质化产品仍然是大众消费最普遍的产品。但是与之同时,各个企业也会不断寻求自己产品的差异性。 在这种情况下,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就成为龙头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产品中的技术创新就成为了决定性因素,它包括提高原料奶的质量甚至是保持其独特性以及开发深加工产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差异化的追求方向还包括开发适应不同人群、不同消费习惯和方式的乳制品。 中国入世以后,潜力巨大的中国乳品市场正在酝酿中外企业的“入世”竞争。将国内奶源“先抢到手”,成为中国有代表性的乳品企业最先想到的竞争策略。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曾经宣布,它的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年产200万吨生奶的奶源基地。 奶源地位逐渐弱化奶源争夺战的意义随着乳业上游资源瓶颈约束的逐步解除已经淡化。尽管目前的强势企业纷纷抢占似乎稀缺的奶源,但从政策因素和经济因素看,基地型奶源的扩张还有很大潜力。近几年的农业政策转向“退耕还草”,而奶牛饲养本身也是一个良好的生物循环,因此得到政府的支持。而在近几年奶牛饲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使得更多农户有加入的可能,未来基地型奶源会进一步扩张。此外,由于城市周边建设的需要和自然资源的约束,城市型奶源的建设扩张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因此城市型奶源的垄断壁垒更高。 据专家分析,由于鲜奶、酸奶等液态奶的原料供应链不可能很大,所以外国公司如要大规模进入中国的这一乳业市场,就只能向中国的奶源基地采购。所以抢在外国公司前面,将国内奶源基地先控制在手里,不失为一种“源头竞争策略”。 上海光明乳业早在6年前,就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富裕县等地,通过合资建厂的方式进行奶源基地的全国性布局,提出在光明原有20万吨奶源的基础上,在中国北方地区再建20万吨奶源基地。至去年年底这一布局基本完成,上海光明当年全年的生奶收购总量达到45万吨。 中国其它各大乳品企业在全国的“奶源争夺战”全面打响。三元把目光投向了25万平方公里中国最后一块无污染的天然大牧场呼伦贝尔大草原。去年,他们收购了海拉尔市的乳品厂,与满洲里方面合资成立“内蒙古满洲里三元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三元出资1350万元,占新公司注册资本的90%。 伊利在黑龙江省三大奶资源县之一的大庆杜尔伯特县组建杜尔伯特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日收鲜奶量已达100吨以上,奶粉年生产能力将达到6000吨。光明、三鹿等企业也在采用这种方式,光明和三元甚至打算在澳大利亚也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 各企业不光在奶源上大肆争夺,同时也在实施“用技术做奶源”的轻资本投资策略,“把养牛的生产管理能力变成技术和服务专利”是实现奶源快速扩张的最佳捷径。王佳芬认为,尽管帕玛拉特“尚自举棋未定”,但它和雀巢等一样,随时都可以通过资本力量后发先至。“奶源固然重要,但决胜中国奶业的核心在于企业的创新。” 三元投资2.2亿元及时对加工厂进行技改和设备更新。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建成科研、培训和中试基地。 据了解,伊利北京乳品厂以生产中高档保鲜奶和酸奶为主,一期工程设计能力为日处理牛奶200吨,主要生产设备全部从国外引进,全自动化控制,二、三期工程将陆续进行,资金投入不会低于一期。也就是说,两年多的时间内,伊利要在密云砸进去三四个亿。 三元建设厂房、设备、工艺堪称一流的液态奶、发酵奶、固态奶、超高温奶四大基地也花费不菲:总投资1.1亿元的液态奶生产基地,总投资7000万元人民币的发酵奶基地和投资2800万元人民币的奶粉生产基地,如何更快的筹集资金是占据竞争“桥头堡”的关键。 虽然国际上排名前20位的跨国乳业集团过半数已进入中国市场,但在中国乳业近期的“奶源大战”、“无抗奶大战”中,雀巢、达能等国际巨头似乎“按兵不动”,没有大的举动。专家提醒说,由于中国国内乳业市场格局尚未最后定局,中国乳业企业的兼并整合还刚刚开始,所以为了避免付出太大的市场成本,这些跨国乳业巨头有可能正在静待时机,等到中国乳业巨头真正“浮出水面”,乳品市场的扩展真正进入“快车道”,再通过资本运作等低成本手段控制市场也不迟。 中国乳品企业对跨国企业的竞争意图也在深加分析,并不排除与之进行全面合作的可能。如上海光明在转制成股份有限公司之时,已少量吸收了法国达能的参股股份。光明正在谋求尽快实现股票上市,到时达能有权优先认股。有关人士说,只要操作得当,国内企业完全可以借助国际企业提高自身的产品档次和全球市场开拓力,不至于一定出现“被人吞掉”的结局。 乳业是一个全球竞争的产业,这个概念不能单从产品的角度来理解。从液态奶和奶粉的保存期限来比较,很多人会认为奶粉市场受国外产品和国际竞争的冲击大,而液态奶产品受冲击就相对来说要小一些。但是事实上,人们更应当从资本、技术和品牌角度来观察这种全球化竞争的含义。 尽管国内企业在液态奶的产品竞争中受到经济半径较小的保护,但是这些企业在资本层面上实力较弱,而且在技术、品牌等方面也还相对处于落后阶段。尽管对中国市场的熟悉和适应会相对延缓国外企业大举进入中国的进程,但是国外企业通过向中国的合作伙伴输入品牌、技术和资本,以幕后身份驱动在中国的企业和中国本土其他企业较量,以及本土企业之间为了寻求在行业中的强势地位而进行的争夺,使整个乳品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而这,将是未来乳品市场上“内战”和“外战”交织的主要表现形式。 未来中国乳业毫无疑问会像家电、啤酒那样形成几个龙头企业,中国乳业的整合已经开始了,从1995年开始,光明走出上海,接连开设了6间工厂。每一个地方都如法炮制:收购当地厂家,利用当地资源,输出光明的人力与技术。2001年12月5日,光明乳业在北京顺义工业开发区一间总投资1亿多元的新厂落成,其实光明在1999年1月1日已经在北京投资了一个工厂,近三年来以100%的速度增长,如今已是满负荷运转。 三元拥有近50个乳品连锁店,并已进入福州、深圳、太原、沈阳等20多个城市。三元是北京及广东麦当劳食品公司的惟一的中方股东,2001年1月,北京“三元”以990万美元收购广东“麦当劳”中方股权(50%),三元公司组建满洲里三元乳业有限公司签约,1月12日,北京三元食品有限公司以930万美元收购北京“卡夫”外方所有股权(85%)。 虽然历经种种大战,但我们也要意识到,乳业格局的真正定型还需走上三五年,概念竞争对国内大部分乳品企业的冲击不会很大,中国的乳品市场更不会因为某个概念而引发颠覆性的变化,真正你死我活的“肉搏战”,应是表现在资本市场上的争斗。目前乳品企业的实力悬殊越来越大,在品牌、资源和规模上已不再是一个层面上的竞争,不同属性不同梯队的乳品企业在其发展的定位上也各有不同,乳业巨头们考虑更多的是市场的布局问题,为争夺乳业的第一把交椅做好前期的基础工作,这类的乳品企业旨在于通过何种方式去吸引资本力量介入乳业市场,上市、融资、收购中小型乳品企业、购买奶源成了他们案头上的头等大事。而其它的二三流乳业企业最大的问题便是生存,如何保住现有市场、如何避开乳业巨头们的锋芒、如何在区域市场上与外来品牌一争高低…..这是行业整合前的准备期的表现。 乳品市场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市场,目前还存在着很多的空白点和发展空间,凭借目前的资源条件谁也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包打天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形势就不同了,同行企业之间的差距创造了市场整合的空间,相信在三五年后,中国应该有几家乳制品企业上市公司,就像现在啤酒业有六家上市公司一样,竞争会更加有序,而这种竞争或许只存在于数十个企业之间,区域性优势也不再成为优势,产品的成熟化与同质化,使企业的竞争更多的体现在规模、品牌、管理和成本上的较量。 这次“无抗”之争,从某种程度上说纯属一种低档次的竞争。这场风云虽然对中国乳业进程带来一点波折,但促使国人对乳业有了较为深刻地认识,使业内重新自省。世界奶业发展的经验证明,只有遵守行业的发展规律“以己所长,补己所短“在竞争中练好内功,寻找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和发展之道,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出自己的风格,谁能最早的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谁才是中国乳业未来真正强者! 相关新闻: 企业吆喝“无抗奶” 主管部门难接招(http://www.emk.com.cn/news/food/2002-07-08/5351.html) 联合舰队VS航空母舰 无抗生素奶搅乳业格局(http://www.emk.com.cn/news/food/2002-05-13/4901.html) 光明乳业进军齐鲁 品牌扩张加剧(http://www.emk.com.cn/news/food/2002-06-10/5125.html)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13817034478,电子邮件: ruyixin@hotmai.com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