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健品暴利之谜 7 上页:功效&概念 在保健品行业有哪一位敢说自己拥有一个品牌?这同样是中国医药企业的难题,除了“同仁堂”之外,别无医药品牌。不说小企业,他们正在为活着而苦苦挣扎,就说那些有点规模的企业,比如,哈慈、海王、健特、太太。他们拥有的只是知名度,最多是一个个产品的品牌,而不是企业的品牌。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对保健品来说,做企业品牌是一个浪漫而不切实际的想法,除非你做的是传统意义的、功效诉求不太尖锐的保健品,比如西洋参、补品等。 导致中国保健品企业品牌无法建立的原因大致有四个。一是企业规模小,无暇他顾,也没太大的必要性;二是企业建立时间短。品牌的建立一定需要较长的时间,时间长起码可以混成老牌子;三是品牌建设费用投入小。基本上就没有任何投入,大多数连企业CIS都没有;四是产品的科技含量少。 目前,国内对待企业和产品品牌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产品在前,企业隐身其后。比如傅山药业消费者一般很少知道,业内的人知道的也不多,但大家都知道“络心通”、“速立特”和“谓尔舒”,这些在国内同行业销售额居三位的产品都是傅山药业的。这三个产品是靠营销而不是靠科技含量致胜,因此如果到了产品的衰退期,或其它的原因退出市场,也不会影响到傅山药业的品牌。 国内还有一个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海南养生堂,“龟鳖丸”、“农夫山泉”、“朵而”、“清嘴”、“成长快乐”有序推出,时间上控制得很有节奏感。一个产品对应一个品牌。可以说,哪怕死了一个,也不会连带另一个。 但今年,养生堂却将“朵而”的品牌延伸,搞了一个“朵而减之”。养生堂的老板可能认为“朵而”和“朵而减之”的目标人群都是年轻女性吧?但他恰恰忽略了,这十几来,减肥产品在中国根本就没有长寿的,最多也就两三年。就是说,过了两三年,“朵而减之”没有躲过行业宿命完蛋了怎么办?会不会拐带了这些年一直销售稳定的“朵而”?唯一的解释就是,“朵而”可能已经不行了,“朵而减之”是借尸还魂。 另一种是企业现身在前,带出产品,比如海王。按照起家产品“海王金牡蛎”的思路,又同时推出了“海王银得菲”、“海王银杏片”、“海王金樽”,唯一的好处就是三个产品广告相生相长烘托出企业的知名度。但是从今年的销售看, “海王金樽”表现不佳,难道这不会影响另外两个产品吗?更可怕的是又推出一个“海王牛初乳”。 由于中国保健品企业没有良好的企业品牌,所以如果要推多个产品,产品之间最好不要存在太多的关联,否则,新的产品只有承担原有品牌的负效应,而不能获得我们想象中的品牌效应。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媒体在大挣保健品广告费的同时,也会经常刊登一些不利于保健品企业的消息,以标榜该媒体关心人民健康,为老百姓着想。 对于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违规,然后就是暗自祈祷媒体不要无中生有、无事生非。史玉柱曾总结了民营企业的若干种死法,其中一条就是死于媒体。因为即使企业不违规,同样也可以遭受误报,比如“八瓶三株口服液喝死一个老汉”的消息,使一个曾经创造年销售额80亿销售奇迹的企业就因此而倒下。 但你没有理由指责媒体,他们要生存,就要挖空心思寻找新闻点,一些保健品厂商的违规操作正好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因此,在自律的前提下,你还要知道如何处理与媒体的关系。大家都知道,一些IT公司有专门的公关公司为他们打点媒体关系,所谓的公关公司,主要工作还是仗着与媒体的良好关系,在平时鼓吹它们服务的企业和企业出现问题时进行危机公关。 中国一家比较有名的家电企业,据传它给各地公司下的任务中,就有要求每月有多少篇消息报导的指标,因此它的广告不多,但是名气极大。又闻,国内一家著名的IT企业的新掌门初掌大印时,就有1700万的领袖包装费用预算,相信其中大量会花在媒体上。这一点,保健品的企业就相形见绌了,根本就没有有计划地“管理”起来。 一个产品在做之前,一定要搞好媒体关系,尤其是南方几个全国性媒体。业内最新的说法是:摁住全国媒体,捂死地方媒体。对全国性媒体的方法是,平时多烧香,关键时刻找对人,在报纸印刷前将负面报道的稿件换掉。对地方媒体也是平时多烧香,出事后大棒加胡萝卜,将不良报道封锁在最小范围内。 要知道,有些媒体是非常难缠的。我们在做某些全国知名产品时,往往会收到一些人发来的稿件,内容无非是说你的产品有问题,将要曝光。最后的处理措施是在他那做广告,或者赞助他的什么活动,或者直接给他钱。 在有计划地“管理”媒体方面,我们还是要学别的行业良好有效的做法。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