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错花轿嫁错郎 7 上页:背景:不慎重的出嫁 过程:婚后没了自我
★如果说品牌租赁是“借鸡生蛋”的话,那么品牌收购无疑就成了“买鸡”生蛋 。而买主对于鸡的处理与蛋的处理,似乎有了更多、更大的自主权。而收购的目的其 实也很简单:一是夺权谋利,二是夺权谋杀。这是国内营销界专业人士肖志营先生在 其《品牌突围系列谈》中表述的观点。
★夺权谋利或夺权谋杀的主要目的有两个:减少竞争对手的威胁;分化与收买竞 争品牌的消费者,从而为谋权铺平道路。其操作手法主要是通过收购具有竞争潜力或 者具有竞争威胁的品牌,把竞争品牌通过冷冻、冷藏等慢慢谋杀的方法,把具有竞争 潜力的品牌的消费者引诱到自己的品牌之下,完成这一过程之后,收购到手的竞争品 牌便再无价值可言,一次处理,绝不手软。
★在日化品牌的合资热潮中,宝洁“娶”熊猫,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品 牌谋权”课。
“熊猫”洗衣粉,原属于北京日化二厂的洗衣粉品牌,在九十年代曾是一个响当 当的洗衣粉品牌。在当时的市场上,享有“南有白猫、北有熊猫”的盛名。
1994年,熊猫与美国宝洁组建合资公司——北京熊猫宝洁洗涤用品有限公司 。北京日化二厂以品牌、厂房参股35%,宝洁以65%的股份控股合资公司。宝洁 公司买断了“熊猫”品牌50年使用权,并支付了50年品牌使用费1.4亿元。
但是,宝洁公司把“熊猫”洗衣粉收购到手后,并没有延续原有熊猫品牌的权力 之杖,使其成为合资公司的赚钱品牌,而是开始了游离与分化熊猫品牌权力的过程, 从而为自身旗下的洗衣粉品牌的权力扩张铺平道路。
宝洁的手法很简单,即把收来之品利用、再利用,直到毫无价值为止。宝洁公司 先是在熊猫的价格上开始了手术的第一刀。那就是它把熊猫洗衣粉的价格在原来的价 格基础之上提高了50%。而宝洁公司在熊猫洗衣粉上的所有改变,只是熊猫洗衣粉 的生产厂从北京改成了宝洁公司,贴上了宝洁的商标。结果是,当年与上海白猫有“ 北熊南猫”之称的熊猫洗衣粉在经历了7年的艰难历程以后,销售量迅速下降,几个 关键的数字便足以让人痛心:熊猫洗衣粉与宝洁合资7年以后,从年产量6万吨,占 全国市场份额10%~15%下降到2000年的年产量只有4000吨,显然,6 万与4000相比,已远不在一个起跑线上,“熊猫”的品牌权力被大量地夺走了。 北京日化二厂常务副厂长赵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作为控股方的宝洁公司,进 入中国后一直着眼于高档洗衣粉市场,力推旗下的高档洗衣粉品牌‘汰渍’和‘碧浪 ’,而以物美价廉见长的‘熊猫’的产销量则逐年递减。”
★事实上,外资与国内厂家合资的目的,无非是利用现成的生产线及劳动力,为 其自有品牌服务,而那些曾经在国内市场叱咤风云的国内品牌则被打入冷宫。从联合 利华对美加净降价,到宝洁对熊猫的升价,最终使这些产品的消费者大大流失。这一 点,宝洁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韦俊贤也承认:“宝洁在品牌运作上,也有失败的时候 ,像在‘熊猫’洗衣粉这个品牌上,我们就没有做好,主要是在产品的价值与价格问 题上犯了错误。”而北京日化二厂常务副厂长赵平则进一步解释为:“把熊猫价格提 得太高了,脱离了中国消费者实际接受的能力。”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