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杉杉"的巴顿式突围 7 上页:“服装界的巴顿”(2) 1997年,郑永刚遍邀各路专家,为杉杉“十年及十年以上”的长期发展制定战略规划。这一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内服装界也结束了以前短缺经济带来的繁荣局面,出现过剩。具有超前眼光且敢于求变的郑永刚在这一刻寻思杉杉的未来前途。 最后,在郑永刚心里勾画出了这样一个远景目标:到2010年为止,杉杉集团要发展成为一个总资产达200亿元人民币的“现代化、国际化大型产业集团”。 单靠服装产业显然无法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郑永刚在高科技和资本运作方面寻找实现目标的途径。“在未来中国,有两样东西最具有竞争力:品牌营运能力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郑判断。除了在杉杉自己的优势领域服装业可以塑造品牌营运能力外,郑永刚开始到高科技领域寻找机遇。 郑认为集聚了技术与专家资源的中科院是杉杉必须接近并团结的对象。2000年,杉杉参股由中科院控股的上市公司长春热缩,就这样,郑找到了接近中科院的途径。 2002年5月,中科院主动出让一些股份给杉杉集团,使后者成为长春热缩(股票代码600100,现更名为中科英华)的大股东,占股30.8%。在此之前,以热缩材料等新材料开发为主营的中科英华由于管理不善,业绩不佳,它在二级市场上的反应冷淡,郑永刚看重像铜箔材料这样的新材料及新技术的前景。郑透露说:“中科英华2002年的利润达到7000万元,光新材料这一块的利润就在2600万元左右。” 此外,郑永刚陆续投资了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及一种用于城市生化垃圾处理的高温耗氧菌发酵技术等高科技项目。据郑介绍说,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这一产品2002年已经产生利润1300万元;而2002年4月从银行拍卖现场获得的芜湖天润生物技术公司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项目,2002年已经产生1700万的利润. 郑永刚说杉杉挑选高科技项目的原则有两条:一是技术要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二是该项目在国内属于杉杉独创或者杉杉能够居于该领域的龙头位置。 目前,杉杉集团对高科技领域的累积投资约为10亿元,主要来自杉杉的利润积累及银行贷款。如今旗下已有高科技公司共达13家。发展如此之快,乃至杉杉集团企划部部长李启明很吃惊地说:“如果不是前两天开一个公司内部横向联系的会议,我都不知道杉杉原来已经有了这么多高科技企业了!”这些公司2002年的利润总量在1亿元左右。它们形成的高科技板块在集团产业版图上占据了25%左右的份额。 如果说高科技是杉杉在服装主业之外构筑的第二板块的话,那么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去拓展业务领域的资本运作就是第三板块。“这也会是我们较大的一个板块,以后会占到整个集团的25-30%。”郑说。2002年初,杉杉入股东吴证券公司成为大股东。在房地产及生物技术方面,杉杉也有少量投资。2002年收购的从事外贸的国际合作集团一年的销售额即为15亿元。 与雅戈尔以集团公司直接运作服装、贸易、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产业的模式不同的是,杉杉集团是将母公司发展成为投资控股公司,旗下不同的子公司拥有各自的主业。郑的任务主要是制定战略,决定整个集团的发展方向,以及用人机制、企业文化的建设。他认为这样一种公司架构可以发展成李嘉诚式的企业帝国。 一位北京的投资银行界人士评论道,与李嘉诚相比,郑永刚起码缺少两个因素:一是国际金融界的巨大资金支持和风险分担,二是,几十年长期稳定的发展基础。“国内的民营企业家要特别注意避免急功近利倾向。” 杉杉集团目前总资产为38亿元,资产负债率37%,2002年的利润为3.1亿元。谈到2010年实现200亿元总资产的规模扩张计划(并且郑说负债率要低于30%)时,郑说那时要有8家上市公司。 除现在拥有的杉杉股份和中科英华两家上市公司外,郑将其余6家上市公司产生的希望寄托在他于2002年12月开始打桩、总面积8000亩的宁波杉杉科技创业园里。郑说,在这个高科技孵化器性质的创业园里,以国家863科技项目为主。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