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中国白酒大反思 7 上页:“标王”背后是与非 鲁酒的崛起曾令所有人为之眼红心热,特别是那些产酒大省。然而,山东历史上并非传统名酒的“发源地”,它究竟凭什么能够“一鸣惊人”?它们抢“标”夺“王”、呼风唤雨的底气又是从何而来? 其实,鲁酒“夺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川酒的“大流通”。 四川作为中国著名的“酒窝子”,其得天独厚的优良生态环境、悠久的酿酒历史以及精湛的勾调工艺不仅造就了“六朵金花”,而且形成了规模、品质无与伦比的最大原酒生产加工基地。 四川原酒大量输出始于80年代中期而盛于90年代初。川酒之所以有能力形成“大流通”,离不开两大前提:一是80年代初因市场逐步放开,个体私营酿酒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兴起,使四川原酒形成巨大产能;二是随着浓香型白酒人工勾兑技术、新型香精、人工老窖以及陈化技术等一系列科技进步在四川取得突破性进展、名酒企业各种先进技术迅速扩散,川酒无论品质还是价格均获得巨大竞争优势。 然而,最先分享这种优势并把这种优势迅速转化成为自身市场辉煌的,不是四川却是山东。鲁酒中最先崛起的那些企业把从四川人手里买来的原酒作为基酒,与自身酿造工艺有机融合,经过勾调和降度处理后,便生产出了一种全新水准和颇具市场竞争力的新工艺低度白酒。这种酒不仅绵甜丰满、窖香浓郁、极富“浓香型”特色,而且酒质纯净、酒精含量趋于低度化。一时间山东低度白酒在全国市场上十分俏销。由于这种低度酒代表了酒类发展以及消费需求的最新趋向、生产工艺相对简化、成本较低而利润较高,使得一大批鲁酒“黑马”很快便积蓄起了在市场上纵横驰骋的充沛“体力”,抢“标”夺“王”自然不在话下。 鲁酒的成功启迪了所有人。皖酒、豫酒、湘酒、鄂酒甚至西北、华北、东北、内蒙、新疆的众多酒企纷纷以鲁酒为榜样,争相加入到川味浓香型低度和降度白酒的开发热潮之中。一时间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品牌繁多却又风格相近的各类酒品充斥“五湖四海”,处处飘溢着川酒的芳香。据统计,在“川酒大流通”的鼎盛时期,仅四川邛崃一个地方就有注册酒厂700多家。1990~至l997年间,四川靠产销原酒发了大财的人不计其数,其中光是亿万酒豪便有l0多位,千万富翁更多达200多人。1996年,四川原酒年销量竟然超过100万吨以上。“川味浓香型”也因此而成为中国白酒市场上的“主流香型”。 “川酒大流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迅速改善了国内众多酒省产品的品质风格,对于白酒整体水平提升、特别是对大量中低档白酒质量水准的全面彻底改观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其历史功绩不可抹杀。 同时,也是更重要的,“川酒大流通”从根本上扭转了国内众多白酒企业固有的传统保守思想,与川酒同时“流通”的还有它的技术和观念,人们正是有感于技术和观念进步给川酒带来如此巨大竞争优势,才使得今天白酒的检测分析、勾兑调香、人工老窖以及陈化技术等一系列现代酿酒科技创新成果在全行业得以广泛普及和应用。 当然,“川酒大流通”同时给行业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是不容漠视的。首先,“川酒大流通”有力支撑了鲁酒“标王”的崛起,它给白酒带来的负面示范作用曾一度极大混乱了人们的观念。最终鲁酒由于过于依赖川酒支撑、忽视自身基础、风格、技术的发展而在过度竞争中走向衰落。由此可见,川酒在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为之带来了考验:是坐享其成还是在学习、借鉴基础上把川酒的技术精髓尽快转化成为自身的发展优势,其结果大相径庭。正所谓“再大的饼也不能吃一辈子”。好在而今的鲁酒已有觉悟,正在进行的“品质革命”也已使鲁酒自身的基础和品质风格得以巩固和确立;其次,“川酒大流通”客观上造成了众多白酒企业的盲目发展,购买原酒降低了造酒门槛,大量同香型、同品质、同挡次的产品俯拾皆是、层出不穷,导致白酒市场的过度竞争。由于缺乏规划、供求失调,四川的原酒企业很快走入恶性竞争、质量失控的怪圈,而这个怪圈愈划愈大,从原酒迅速波及、蔓延到整个白酒行业的众多产品,使白酒在产量增长的同时其质量水平却变得良莠不齐;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中国白酒的最大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于其香型变化的博大精深,不仅“浓、酱、清、米、兼、豉、凤、芝麻”等众多香型自成风格,而且围绕这些香型风格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酿造工艺体系和特色文化氛围。遗憾的是,“川酒大流通”却把中国近80%的白酒产品“同化”成了“浓香型”酒,造成白酒产业产品结构及其市场“一香独大”的极不合理格局,白酒的香型、口感、风格乃至工艺、文化日趋单一和平庸化,这给行业发展带来巨大危机。当然,客观分析这种“一香独大”局面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恐怕不在“浓香型”而更多地在于其它“香型”上,正是那些“香型”近20年来在科学总结和技术创新方面观念保守、固步自封,从而给科技突飞猛进的“川浓香”让出了巨大竞争空间,最终导致今天其自身产品开发和市场占有与适应能力的极大欠缺。换言之,“一香独大”无疑是科技与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但不管怎样讲,假使真有那么一天中国白酒市场上只剩下了“浓香型”一种白酒的话,无论如何都将是白酒产业的一大悲哀。 记得10余年前,四川省政府曾提出过一个响亮口号:突破盆地意识。为此,四川上上下下发奋图强、奋斗了10余亇春秋。白酒作为四川得天独厚的优势产业资源,得到省政府倾斜政策的大力扶持。川酒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走出山门、实现了全国大流通。10多年来,四川原酒不仅为四川省赚了个钵满瓢盈,更重要的是它还为“六朵金花”组成的川酒品牌集团军实现问鼎中原、图霸酒业奠定了坚实的市场认同基础。遗憾的是,凡事有利必有其弊。10年之后,“一香独大”的结果是使市场和消费者对“川味浓香”酒的口味产生了日趋明显的逆反心理,“酱、清、米、芝麻香型”酒的市场比重开始悄然回升,即便是许多地区的“浓香型”酒也开始向着“川味”之外的“淡雅型”方问发展。喝了10多年的“川浓酒”,人们似乎要改改口味了。目前,四川的原酒已由最高峰时的年销100万吨降至20余万吨,2002年川酒首次出现了整体下滑之势。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川味浓香”衰势的日显给经历了“川酒大流通”后的四川和整个白酒行业正带来新的思考和机遇。 第 1 2 3 4 5 6 页 下页:“买断经营”成与败(1) 8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