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产业观察 > 中国白酒大反思

中国白酒大反思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3-07-17, 作者: 杨志琴, 访问人数: 3916


7 上页:“买断经营”成与败(2)

白酒,在“管”与“不管”间挣扎

  西方人用葡萄酿酒,中国人用粮食酿酒。原料注定了中国白酒的命途多舛。

  当温饱尚未解决的时候,白酒便成为一种奢侈品,酿酒业的发展只能时断时续、缓慢蜗行,以至于直到建国初期中国白酒年产量才不过区区10几万吨。因粮食紧缺,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国家对白酒发展始终采取“限制性”的产业政策。应该说,那个年代国家对于白酒的管理堪称“世界一流”:每年生产多少酒,使用多少粮食,人均消费多少都有明确规定。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以往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今天白酒业的发展,但“限制性”的产业政策却依然是有关决策部门难以改变的思维惯势。

  纵观改革开放20多年来白酒产业的兴衰变迁,无不与国家产业政策息息相关。国家对白酒的一系列“限制性”措施都是在其发展鼎盛抑或走向转折的关键时期出台的。这些管理新政策大多集中在最近10年当中,而且基本都是以“调整税制”为手段。

  不能说国家对白酒的管理不够重视,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产业规模庞大、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薄弱但却拥有着广大消费市场、每年为国家创造巨额财富的特殊传统产业而言,国家在其管理方面无疑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和不尽人意之处,譬如“限制”多于“规范引导”,经济手段多于法制措施,很多情况下在“管”与“不管”之间徘徊,有些政策的制定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中国白酒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期”是在1984年到1993年间,被称为“突飞猛进”的时代。在此之前,国家对白酒一直管得很“死”,包括企业的产量、产品的价格等等都有严格限定。随着改革开放后农业连年丰收,粮食问题基本解决,余粮急需转化,加之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饮酒需求扩大,酿酒一下子全面放开,“工农兵学商、农林牧副渔”人人争相上马酒厂,白酒忽然间没有人管了,任其自由发展,产量从1984年的317万吨猛增到1993年的540多万吨。这时国家才有所“醒悟”,赶紧重大调整税收政策,从1994年起首次对白酒开征消费税。一位知名企业老总深有感慨地说:“这种要么管‘死’,要么谁都不管的管法,让白酒产业吃了好大苦头。”

  中国白酒第二轮发展时期是1994年到1998年间,最终以国家对白酒的“紧急刹车”而告结束。这个时期四川、山东、江苏、湖北、安徽、河南、黑龙江、山西、贵州、辽宁、河北等酒业大省相继以“板块”形式崛起,并最终以“秦池标王”的出现而完成了白酒“造山运动”的巅峰之作。1997年国家第二次以调税形式“刹车”白酒,配制酒提高消费税,白酒广告费税前不得列支等一系列“限制性”措施同时出台。其实,国家这次紧急“刹车”也并非全是白酒火爆本身惹的祸,其背后深层次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那组“著名”的统计数字带来的麻烦。那组统计数字是这样的:1993年全国白酒年产量543万吨,1994年突然猛增到657万吨,1995、1996年更高达791和801万吨。于是有人担忧:再不“限制”白酒就要“崩溃”了;更有人大声疾呼:不得了,中国白酒一年要吃掉国家多少多少粮食!其实这组令政府决策部门痛下决心的数字,由于其统计方法的变化和统计当中的重复计算而给人们传达了一个错误信息,从而极大误导了人们的判断。1994年以前,白酒统计历来是一律先将酒折度为酒精含量55%(酒精体积分数)后再计算产量,1993年的543万吨就是这样统计出来的。但是1994年起统计部门改变了算法,直接按照商品量进行统计,白酒不再折度,于是一吨55度以上的原酒就变成N吨40度、30度左右的降度或低度(商品)酒,其统计结果岂有不涨之理?更成问题的是,酒厂之间的再加工酒也被列入了统计。四川等地的原酒在其产地和外省再加工地被两次列入统计,这样的重复计算极大影响了白酒统计数字的真实性。而以这样的数字作为制定新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1998年起,因两度遭受政策性限制加之亚洲金融危机带来市场不振,白酒产业进入1999年后陷入巨大困境。一些企业开始艰难调整,而众多中小企业为求生存而开始大量使用践踏诚信、偷税漏税、贿赂营销等种种不正当手段,市场环境变得恶化。进入2000年,酒市在春节前后一度回暖,“茅台”、“五粮液”在某些市场上断档,一些地方名酒也悄然走俏。酒界开始暗喜,以为低谷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然而,2001年5月一个更大的“震撼”落在白酒业的头上:国家宣布对白酒实行“复合计税”新政策,在过去从价征收白酒消费税基础上,再对每公斤白酒按0.5元从量加征一道消费税,并取消以往外购酒可以抵扣消费税政策。这之后,国家又宣布从2002年起取消对白酒上市公司先征后返18%的所得税优惠政策。这一系列限制性举措的出台,对本已步履维艰的众多白酒企业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我们并不否认正是白酒产业的自身混乱和过度竞争导致了国家对白酒一系列“限制性”举措的出台。但是,对于白酒因无序竞争而造成的诸多问题,不是通过促动其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去加以治理,不是运用有力而完善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和净化,而仅仅以单纯的“税制调整”手段来进行限制,这样的产业管理模式确实值得商榷。

  现实的白酒状况是,由于产业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剧以及税收的连年增压,迫使全国数万家白酒企业不得不在各自的目标市场上大打出手,白酒已进入市场竞争的“恐怖时代”。最早预言了“白酒要出大事”的古井集团董事长王效金这样说:“当白酒企业一夜之间明白了‘终端为王’时,白酒便走到了危险的边缘。”从大量无节制促销到直接往酒盒里放美元、人民币;从十几、几十元给小姐“开瓶费”到对终端人员大面积行贿;从“清柜”、“包场”到动辄几十万元对酒店实行独家买断。用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刘敏总经理的话说,“恐怕再没有第二个行业像白酒一样在经营过程中、在市场操作上如此大范围地竞相违规。”江苏省酿酒协会秘书长刘建华指出:“首先是一些不法白酒企业为求生计而在终端上违规操作,继而大企业为不被挤出市场也不得不跟风而动,这种恶性循环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白酒产业的形象。”的确,终端市场的极度混乱加剧了整个行业的无序竞争,偷逃漏避、买断经营、漠视信用和文化没落等诸多乱象已开始危及白酒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健康发展。


1 2 3 4 5 6 页    下页:在“管”与“不管”间挣扎(2)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11篇)
*区域买断热,还能热多久? (2005-07-12, 《糖烟酒周刊》,作者:王正坤)
*再论酒类立法的选择 (2004-10-1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赵禹)
*中国白酒泛品牌化批判 (2004-02-1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李方毅)
*对中国白酒业的忧思 (2003-07-1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杨志琴)
*中国白酒业须关注的“四大问题” (2003-07-1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杨志琴)
*诚信:引爆中国白酒业深层“营销危机” (2003-06-1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万兴贵)
*预警中国白酒业“六大危机” (2003-01-1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万兴贵)
*2002,中国白酒业十大关键词 (2002-12-30,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万兴贵)
*2003年中国白酒十大看点预测 (2002-12-2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何足奇)
*2002中国白酒盘点 (2002-12-1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何足奇、汪社锋、王建军)
*走进中国白酒业 (2000-07-03, 《销售与市场》1997年与老板共进午餐特刊,作者:范海坚)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3 05: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