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者为什么言行不一? [b]市场调查:消费者美丽的谎言?[b] 我原来所在的单位,领导很民主,每当逢年过节发福利时,总要征求群众意见,每次意见都惊人地一致:发钱。 中国人喜爱攀比,逢年过节爱打听其它单位发的是啥福利。我所在单位的职工的回答再次惊人地一致:啥也没发。 难道只有实物才是福利,钱不是福利吗?钱是钱,钱不是福利,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按照群众意见发放的福利,群众不一定最满意,效果不一定最好。 笔者吸取了教训,在企业做老总时,凡是逢年过节,主要以发放实物为主,而且实物的体积越大,使用周期越长,使用频率越高越好。因此,卷纸、洗衣粉、香皂等成为每年必发的福利。员工每次使用这些东西时,总是感叹单位的福利真好。 按照群众意见发放的福利,群众不一定满意;按照消费者意见开发的新产品,消费者就满意吗?某食品企业为了打击低端竞争对手,同时又不影响企业形象,决定把原来畅销的某产品降价不降品质推向市场,无论是做消费者调查还是做市场测试,都受消费者欢迎。“降价不降品质”,消费者能不欢迎吗?但这个产品最终结局却是失败的。对消费者而言,只要产品以低价入市,他们就想当然地把产品当作低档货了,根本不可能得出“降价不降品质”的结论。 消费者言行不一,这已经是个普遍现象。一个对市场调研持反对意见的统计表明,企业根据各种调研结论进行生产和销售,92%都失败了,成功率只有8%。 根据消费者调研做营销决策,比拍脑袋决策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对调研结论的盲信,可能犯比拍脑袋决策更大的错误。一些决策者虽然习惯于拍脑袋决策,但大多数人还是知道拍脑袋决策的风险,至少对拍脑袋决策心存疑虑。而对消费者调研这类带着光环并进而给决策者提供的错误信息,即使错了,可能也不会怀疑到消费者调研协会可靠性上。 20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决定开发新型可乐,于是对顾客口味作了随机测试,发现顾客喜欢百事可乐的甜味,而不是可口可乐的干爽味。其实,这个结论最早是由百事可乐做的,可口可乐后来的测试证实了这个结论。此后,可口可乐找到一种含甜味的新配方,从1982-1985年,历时三年,对近20万消费者进行的测试表明,55%的消费者倾向于新可乐的口味,53%的消费者倾向于新可乐的商品名称。1985年4月,新可口可乐正式面市,公司决定停止生产老可口可乐。 消息传开,可口可乐总部每天都收到消费者上千个抗议电话及雪片般的抗议信,甚至成立“美国老可口可乐饮用者”组织来威胁可口可乐公司,如果不按老配方生产,就要提出控告,并组织召开抑制新可乐的集会。 在三个月的抗议风潮中,可口可乐公司又重新做了公众调查,6月份还有49%的人喜欢新可乐,到了7月初,只有30%的人喜欢。于是,7月11日,公司决定重新生产老可乐。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