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食品杂志十年祭 7 上页:中篇(1) (四)《华糖商情》VS《糖酒快讯》 相望江湖,何必相见 有一个真正的对手绝对是一件有趣的事,因为他们谁都知道对手的份量和自己的底气。 《华糖商情》与《糖酒快讯》就是这样的对手,然而在笔者眼中他们又是一对真正的情人。 当《华糖商情》一手遮天、一枝独秀的时候,其时的《糖酒快讯》恰如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看着身材高大虎背熊腰的《华糖商情》,除了学习与崇拜,剩下的只有害羞的份。其时的《糖酒快讯》不断在《华糖商情》身上学习市场、实用、深入行业、视野、选题。 然而自进入2001年下半年以来,曾经害羞的《糖酒快讯》忽然发现自己并非女流,而是已经成了一个进入青春期的男子汉,青春期的男子汉总会有一些冲动的攻击性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已经成人,它的关于“进店费”、“调税”、“白酒健康新主张”、“OEM”的选题攻击性十足,一时让曾经的老大有些寂寞。 此时的《华糖商情》用一种温和的方式简单回击了一下,一篇篇幅很小的关于王效金先生说的“白酒界要出大事”的文章悄然发表,令人耸然动容的标题和内容将行业的眼球又转到了《华糖商情》身上。这一刻让初出茅庐的《糖酒快讯》感到了曾经的武林盟主的威严,那种不怒自威的感觉是其时的《糖酒快讯》人想象不到的。 趁着火还旺,《华糖商情》又连续推出了茅台、五粮液的大篇幅专访文章,这成了《糖酒快讯》汪歌的心病:“不能像《华糖商情》那样得到茅台、五粮液的认可,说明我们还要努力。” 《华糖商情》看《糖酒快讯》不过就靠在办公室里搞出的几个选题而露了一小脸,于是决定趁西安糖酒会把四大名酒的头头脑脑们拉在一起,搞一个“四大名酒50年”的座谈会,此举一可写出好的选题,再则也可告诉《糖酒快讯》:你还要多多打造网络、得到主流企业的认可。没想到此消费被狗鼻子的《糖酒快讯》记者(即笔者本人)得知,抢先发表了《四大名酒华山论剑》的文章,让《华糖商情》吃了一个哑巴亏。 但《华糖商情》岂是好惹的?此后连续推出了“坎儿年”等市场深度分析类的文章,向人们尽情展现了老牌杂志对于市场认识的功底、对于行业新闻整合的功底,对于市场实用性的功底。 于是《糖酒快讯》更加仔细地学习了老大哥的作法,那种学习的态度是认真的,随即推出了“终端危机系列报道”和“保卫经销商系列报道”,再次抓住了行业的眼球。 此时的《华糖商情》也终于放下了“老大”的架子向《糖酒快讯》学习,学习的心得是:《糖酒快讯》的实用性不够、炒作性太强,但选题很好。制定的对策是:将自己杂志的实用性发挥到极至,公开表态坚持不炒作,但增加了一些由多个编辑记者组合式报道的深度选题,如关于“终端”、“红酒市场化”、“十年白酒”、“十年红酒”、“十年饮料”等的选题,体现了《华糖商情》的历史厚度。 但此时的《糖酒快讯》与《华糖商情》已经难分高下,私下里一个说“它没有公开刊号”;一个说“它只是一张报纸,没我们的深度”,如此这般,终于在2003年发生了一件让笔者很难表达的大事,这么说吧:因为糖酒快讯网站首先犯了一个低级错误,所以这种错误在对手眼里就成了一个机会,于是《糖酒快讯》杂志被勒令整改,停刊一期…… 近一年来,双方相安无事。 相望江湖,何必相见,此时一言一语都已多余。剩下的只是饭后的谈资。 (五)新食品的横空出世 用“横空出世”来形容在2004年5月开始试刊,7月1日就要创刊的《新食品》一点都不为过。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新食品》一出现就是个巨人的形象,全没有初到食品行业的媒体普遍表现出的羞涩和内敛,它张着大口把正春风得意的《糖酒快讯》囫囵吞下;二是《新食品》诞生的突然程度不仅让外界叹为观止,就连参与《新食品》试刊号第一期组织工作的《糖酒快讯》编辑部主任肖铭也相当惊愕。他对笔者回忆说:“(今年)4月,汪总(汪歌)在办公室走廊上遇到我,对我说多准备些稿件,我当时以为是例行的提醒,让我多准备一些《糖酒快讯》的选题,所以也没放在心上。可就在4月底,公司突然召集我们开会,向我们宣布,社长李强不再是《糖酒快讯》社长,而是成都市新闻出版局媒体发展中心的副主任,创办了一份有公开刊号的新杂志,就是《新食品》。汪总要求大家对李总的《新食品》尽可能的提供帮助,毕竟李总是我们的老领导。可没想到,这一帮助,把《糖酒快讯》整个都帮过来了。” 尽管没多少心理准备,但肖铭对《新食品》的未来却相当看好,他说:“《新食品》与《糖酒快讯》的不同之处在于,《新食品》是一本按正规手段出牌的正规媒体,从管理到流程都是按正规媒体的要求量身打造的。但从某种角度来看,他又不是一本全新的媒体,他的‘解析市场变局,引领行业未来’的定位与《糖酒快讯》的‘担当行业道义,洞察市场先机’的定位是一脉相承的,是对《糖酒快讯》的传承与升华。所以与其将《新食品》看成一个另立门户的巨人,不如把他看成是站在巨人肩上的巨人。”其实,除了定位是与《糖酒快讯》一脉相承之外,《新食品》在版块设计上也依稀看得到《糖酒快讯》的影子——“关注”也是《新食品》的拳头栏目,营销仍然有“探索”,白酒保留了“特别策划”…… 和肖铭一样,我也有很多理由相信《新食品》的崛起将对中国食品专业媒体的格局产生无法预测的影响。你只要想一想,一份新的媒体却拥有一整套在行业中摸爬滚打了五年的采编队伍,这样的队伍在规范化的管理下将会迸发出多大的能量? 《糖酒快讯》为《新食品》演习了五年,现在主角登场了! (六)其它杂志的匆匆脚步 《中国酒》的争战更多地体现了无限扩大自生的优势,将背靠“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和首都北京的优势逐步演绎,中间也曾经挖走了前《糖酒快讯》编辑部主任蒋某某加盟《中国酒》。它们的《中国酒市场》已经越来越像《糖酒快讯》了,从深入行业的角度来说是件好事,但从杂志必须要有个性的角度来说又是一件坏事,现在的《中国酒》越来越明白了“选题”、“曝光”的重要性,它们的炒作已经要赶上《糖酒快讯》了。 而《酒海观潮》和《酒类营销》对于行业的发展和对于媒体的竞争似乎反应平谈,《酒类营销》除了在2004年出了分册,《酒海观潮》除了越来越向终端看齐之外,笔者似乎看不到它们本质的变化。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