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理性繁荣的反思——“本色营销”视角里的中国营销批判 7 上页:问题(1) 3.忽视细节,缺少过程的跟控,营销的制度性管理基础薄弱。 由于细节对营销管理的特别意义,许多百年老店,都非常看重细节的跟控,如西门子、IBM、GE等。而为数不少的中国企业,到目前为止,营销的成功还来得太容易。市场竞争的不充分和迅速膨胀的市场空间让他们相信,与雄韬大略的志向和奇思妙想的创意相比,那些与日常管理工作相关的流程、制度只是细枝末节。 持有这种认识的营销广告人员恰恰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任何构想无不基于对于细节的领悟和把握,任何创意的成功与否也无不取决于执行过程中对细节的跟踪与监控。显然,一部分中国营销人员错误地将营销只看作是艺术,而不是科学。营销是科学,科学最重细节。 创造性的行销行为,决定了它与其他企业行为相比具有某种艺术气质,但只要是企业行为的一部分,营销就应毫无疑问地在制度化管理平台上运行。决定其生命力的仍是其自身体制和技术上的周密安排。是否关注细节,则是决定这种内部安排周密与否的一个基本前提。 细节为作为管理的营销提供数据积累。数据是营销决策的依据,是过程评估的基础,是改进提高的前提。只有定量的数据分析,才有可能得出对消费者特征的正确把握,对市场趋势准确判断,数据对于营销管理的制度化和体系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细节为作为管理的营销提供品质保证。一个营销创意的最终效果如何,执行过程中的细节是重中之重——这是就还原创意和实现创意的过程而言,如果从一个营销活动的推行而言,细节的意义更远大于创意,尤其是当一个创意在全国多个区域同时展开时,如果执行不力,细节失控,很可能最终面目全非。而每一个疏忽,对品牌都是不可原谅的损伤。 4.过度关注竞争对手。 关注竞争对手,对商业竞争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对竞争对手的关注大大超过对消费者的关注,超过了对自身资源优势的比较分析,就显然与营销的中心背道而驰了。在中国营销界,不仅成长中的中小品牌,甚至一些已经非常成功的品牌也对竞争对手表现出过度的敏感。 过度跟踪竞争对手,重模仿,重抄袭,导致产品无差异,品牌同质化。以品牌困境严重的家电业为例,一个营销概念可能立即引出十个相似的概念,某品牌推出“健康”冰箱,立刻就会有更多的“绿色”、“抗菌”、“保鲜”……冰箱出现,不仅消费者迷糊,恐怕连企业自己也不清楚产品的差异。 其次,企业之间的“口水仗”被当作是吸引注意力的营销卖点。在一些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一时间在行业兴风作浪,煞是壮观。但对消费者真正有利的因素却很少关注。 还有部分企业不重利润,重排名。只要有企业宣称销量行业排名如何如何,立即反应过敏,或者降价提升份额,或玩弄数字游戏,乐此不疲。这种务虚的作风于企业有百害无一利。 “胜人者强,自胜者智”,其实企业最迫切需要了解的是两点:自己与自己的消费者,对中国企业尤其如此。因为在短暂的20多年的市场化过程中,我们还没有充分积累起关于市场,关于消费者的数据,我们还无法对我们的消费者做清晰的描叙,对我们的市场做理性的预期。——这些都是营销的基础。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