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问顾雏军 7 上页:“体制外革命”能行多远 “资本运营”这一原本时髦的概念,在今天已经被注入很强烈的批判色彩。随着一个个资本黑幕的暴光,人们有理由怀疑每一个“资本运营”的重组阴谋。顾雏军正是在这种氛围中,推进国内产业界最大规模的“资本运营”的,因此遭受社会的疑虑亦属正常。于是,顾雏军的资本迷局,笼罩在“资本玩家”的迷雾中,更让人疑虑重重。 顾雏军的资本运营是否符合时宜?顾雏军的资本版图是否合理?顾雏军的钱从哪来?也有一些人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将其看作屡见不鲜的又一幕“资本运作”、“报表游戏”活剧,于是质疑声不绝于耳。 对于外界的质疑,顾雏军说:“我是做产业的,我不是什么资本运营高手,从来没有想过把一个什么题材炒热了再卖出去赚钱,更不懂得什么重组、置换之类的概念,我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好制冷行业的整合!我需要消除外界的误会,我所做的不是资本层面上,而是产业层面上的,把产业做好是我的初衷。对于科龙来说,如果是出于炒作的想法肯定不行,要炒作的人也不敢收购科龙,因为科龙太大了,不适合编故事,大家喜欢买一个几千万股的小盘子,科龙十几亿股的盘子谁也不敢动。买科龙我们下了很大的决心。” 在顾雏军看来,这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如果说20世纪是品牌行销天下的话,那么,21世纪将是资本整合的时代。在实施国际化战略方面,科龙将采取资本并购方式进行产业和品牌的整合。所以,科龙将在国际市场上并购一系列的二三线品牌,主要是利用所并购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及该品牌在当地的营销网络进行精细化运作。 2002年科龙已经收购了吉林的吉诺尔、江西的齐洛瓦、上海的上菱等生产线,2003年又收购了美菱集团,但这并不意味着顾雏军就此放缓了并购的步伐。顾雏军同时还在图谋“小鸭”。6月初,顾雏军在接受媒介采访时特意强调:“下半年还将在家电行业掀起一连串的收购并购行为。”至于收购的本金,顾雏军哈哈大笑:“钱的问题没必要再怀疑了吧,只要有好的项目,我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 但是,顾雏军收购的资金来源一直是人们的难解之谜。按照表一的基本统计,格林柯尔在已经完成的并购中,至少付出了4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现金。这些资金是从哪儿来的呢? 顾雏军的解释是,格林柯尔在香港上市,获得了第一个资本平台和资本杠杆,之后,他又建立了一个非常庞大的资本与产业互动的产业组群,使其获得了非常大的资本操作空间,因此获得巨额资金来源。 然而,我们现在仍然无法描绘出顾氏资本运作的架构图,不知道40亿元的资金如何运转。从顾雏军给我们透露的所有信息看,没有一个合理的理由解决40多亿元的投资问题。至于顾氏企业的负债率情况,我们更是难以获得准确的数据。我们所能看到的,是顾氏不停地收购重组,而且好像顾氏从来不为资金犯愁。 四通集团董事长段永基在分析亿安集团的成败时说:“资本与产业互相洗牌,遇险还有回旋空间。从资本到资本是孤注一掷,一把见输赢。”单纯的资本运营,是企业经营的恐怖地带。有许多风光一时的民营“企业家”为了赌一个大局,造一个大势,创造一个大的资本平台,而制造了一个宏大的产业幻觉,一旦幻觉消失,就会全盘皆输。 无论顾雏军如何淡化自己的资本运营成分,事实上,他都是在运用资本运营手段推进自己的产业战略。试想,若没有格林科尔在香港的上市,也就没有转战国内的筹码;同样,没有收购科龙、美菱等一系列资本运营手段,顾雏军也无法提出他的1000万台电冰箱产能的构想。顾氏在中国白色家电领域构筑的资本迷局,按照顾氏自己的话说是“可圈可点”。要想进一步解读顾氏的资本迷局,还需要通过对格林柯尔的产业架构分析去进一步评判其资本结构的合理性。
第 1 2 3 4 5 6 7 页 下页:科龙产能能否达到1000万 8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