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问顾雏军 7 上页:并购资金来源何处 科龙在并购、扩张中,似乎都以提高产能为唯一目标,而一些二三线品牌的冰箱企业,无论是资产状况、设备状况还是人才管理状况都不具有先进性,收购这些企业甚至会形成包袱。 但是,顾雏军却有一个非常宏大的战略构想,就是在2-3年内,获得1000万台电冰箱的产能。然而在冰箱制造领域,中国现在所缺少的不是产能,而是经营能力。中国大概有50%的闲置冰箱产能,已经形成了产能的过剩。 顾雏军对此却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在电冰箱这个微利行业,只有获得产能的规模优势,才能成为这一行业的胜家。日本的家电制造业正在考虑整体搬迁到中国,西门子等家电巨头也在图谋中国的制造业空间,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好在目前国际制造业巨头还没有真正大规模地进入中国,但总会有那么一天,世界制造业会在中国进行一场彻底的洗牌。到了那个时候,作为中国的家电制造业,如果没有规模,就没有参与竞争的资格。顾雏军认为,只有当他把握了1000万台的产能时,才可以在未来的竞争中,与国际制造业巨头分庭抗礼。 但是,规模的经济性并不是以企业资本规模的大与小来确定的,而是根据企业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织的和谐度来决定的,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大不等于强”。格林科尔在迅速做大的同时,能否同时协调内部管理型战略,把企业做强,也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说,在目前制造能力严重过剩的制冷业,格林科尔“世界第一”的战略规划能否挑战“规模不经济”的极限,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保持盈利能力?随着格林科尔的高速扩张,战线拉长,会不会形成首尾不能相顾的局面? 顾雏军认为,关键在于技术与产品创新、超大规模、国际性整合和人才全面国际化四个方面。而整合产能,以超大规模优势,比肩世界巨型企业是重点。顾雏军说,中国的主要冰箱企业整合在一起,可以避免同质化竞争,节约成本,提高生存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要想与狼共舞,必须先把自己变成老虎。如果依托一两个核心冰箱企业,把闲置的产能整合起来,实现1000万台的冰箱产能是完全可能的。其中50%在国内消化,50%产能在国外消化。(详见表二) “从国际化的标准看,10亿美金规模的企业仍然是小企业,像科龙集团这样的规模在美国就是小企业。所以,中国企业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规模,没有规模就不能参与国际竞争。我们的目标是要打造世界主流冰箱的品牌,进入制冷行业主流市场竞争。我刚来科龙的时候,没有敢提出1000万台的产能计划,当时是怕大家接受不了。现在,我们已经达到600万台,明年我们就能达到800万台,在2-3年内一定要达到1000万台,这是科龙的战略目标。”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锁定1000万台的目标呢?顾雏军解释说:“只有做到50%以上的份额才有足够的稳定性。对市场的控制,对整体的控制,对价格体系的影响,才能稳定下来,要不然有两个捣蛋鬼一捣蛋,你的价格就往下掉了,我这么大的盘子,要是一两个捣蛋鬼一捣蛋就完了,我不是很难受吗?所以我觉得我到了1000万台,就是说你降价我不在乎的,我要是降价呢,你不能不降,你要是不降你就完了,要是到了那个份上也会踏踏实实的有一个利润。”(详见表三) 有专家认为,产能的储备,体现了顾氏对世界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过程中机会的洞察和未雨绸缪。格林柯尔与美菱牵手,意味着顾雏军离自己的全球制冷帝国梦,只剩一步之遥。因为,以科龙为旗舰,美菱为护卫舰,顾氏在冰箱业已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顾雏军作为科技型实业家,在海外多年的浸淫,使其具有宽阔的国际化视野,他清楚地看到了全球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过程中的机会和时间表。顾氏要整合制冷产业链,他要做中国制冷业帝国的霸主,完全是可能的。 应该说,顾氏的产业格局非常清晰,但是,产能只能作为一个标志,而真正的经营管理能力才是扩张的实质,因此,要真正解读顾雏军的产业格局之谜,还需要考察一下科龙的管理格局。
第 1 2 3 4 5 6 7 页 下页:简单模式真的那么简单吗 8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