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抓住新生代的“心”---浅析学生手机族的消费行为实现机制 7 上页:学生手机族的消费行为实现机制(7) (五).学生手机族的目标确立分析 在这一阶段,学生手机族所做的大部分工作在于评价与选择。在学生手机族的购买动机产生之后,为了进一步满足需求,他们会开始收集与购买有关的信息,但一般情况下,所收集到的产品信息会出现重复、相异、相反或抵触的情况(例如,同档次同功能不同品牌手机之间的重复,同款手机不同商家的不同定价,印象中的手机信息与实际了解到的信息不符),这样,就可能形成多种可供选择的购买方案。因此,学生手机族就需要对这些方案进行比较,要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综合评价各款手机的各种要素(如性能、价格、质量、款式等),去伪存真,去弱存强,筛选出购买符合自己需求的手机时,所要考虑的主要要素(是少花点钱买款功能实用的NOKIA3310,还是只考虑性能不管价格买NOKIA8250?),评价择优,确定出具体目标,包括具体商品的品牌、规格、性能、价格等因素在内。一般地,这一目标可以是具体的最终目标,也可以是抽象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说,他们购买手机的目的可以是真正地为了保持与他人的联系,也可以是为了炫耀或得到某一参照群的认可。另外,可以肯定的是,最终目标的确立不是直接一步实现的,最为常见地,是建立一系列子目标,逐步导致最终目标的实现。根据EMR调研报告中的调查数据,结合学生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一位从未买过但却计划购买手机的学生消费者在确定他的最终目标之前,他很可能会以下列子目标的建立来完成。 1.确认大致的目标对象(单频、双频GSM手机,还是CDMA手机等)。 2.关注广告,探访市场,向相关群体(父母、朋友)打听消息,尽可能的收集与目标对象相关的信息。 3.通过比较,找出适合自己的某种手机。 4.寻找生产这种手机的厂商,并再次收集资料。 5.再次比较,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某品牌的某款手机。 6.选择交易地点,付款方式,购买手机。 经过这一系列子目标的建立与逐步实现,最终就将导致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商品在学生手机族心中的确定,并最终引发其消费行为的实现---做交易。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页 下页:学生手机族的消费行为实现机制(9) 8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