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抓住新生代的“心”---浅析学生手机族的消费行为实现机制 7 上页:手机市场简述 消费作为一种行为,是消费主体出于延续和发展自身的需要有意识地消耗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的能动行为。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心理活动日趋复杂化,其行为活动的总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和发展。因此,为了全面的阐明学生手机族这一特殊消费群体的行为实现机制,在此很有必要介绍一下消费者行为实现机制的一般模式,如下图所示。 学习 期望 未被满足的需求---动力----动机---目标---目标的实现 需要是个人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当人缺乏某种东西时,回引起因机体不平衡而出现的潜在的紧张状态,这就是需求。实际上,需求也就是指在一定生活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需要。它既包括生理方面的需求,也包括心理方面的需求;既有物质方面的需求,也有精神方面的需求。而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为获得各种物质或精神的生活消费品或劳务的需求和欲望。因此,从本质上来讲,消费者是由一个希望满足他们需求的欲望而驱动的。但需要说明的是,仅仅缺乏某件东西并不会产生需求,只有当这个人意识到缺乏这件东西,且有足够引起人注意的刺激物(具体的或观念的),能满足相应需求的事物存在时,需求才成为现实。换句话说,也就是只有当需求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被主体意识到,才有可能引起消费行为。在上图中,未被满足的需求将导致一定能够满足需求的推销行动的发展。这一行动的发展也就是动力的产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动力是使一个人对需求作出反应的力量,是一个内部的刺激,是由从愿望状态到实际状态的趋势所引起的。从这一方面来说,动力与动机是重合的。因为动机就是指推动个体采取行动的内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是由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引起的。但动力却不能等同于动机,动力是动机产生的前提和基础,而动机则可以说是动力的表现形式。在动力这一基本前提下,消费者受关于什么是恰当的行动的不同学习、个性心理特征、亚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群体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将导致不同消费动机的形成。例如,在“口渴找水喝”这一基本动力的驱使下,不同消费者在不同条件下会形成买可乐、买矿泉水、买果汁等不同的消费动机及消费行为。在消费者某一种或一系列的动机得到发展以后,结合关于在动机上的行动的结果,即对将要发生什么事的期望,将从这些事件中形成一个目标。目标会激励消费者采取行动(或者在别的情况下放弃行动)。当一个人产生了需要满足需求动机时,可能就会有满足这个需求动机的一系列目标。在一系列目标确立之后,将导致消费者设计一个能够完成此目标的行动,亦即消费行为的实现。 虽然,消费者并不一定会严格按照此模式顺序行动,经常会有炫耀性购买、攀比性购买、面子性购买等冲动式消费行为的发生,但这个模式对于消费者行为暗示了一个非常清晰、理智的途径。事实上,此模型中进行的过程常常发生在消费者头脑的最深处,并且使用这种方式去运行。因此,总的来说,消费者目标和行动的形成可由下列心理事件来实现:需求被认识到---产生动力---挑选相关的动机---选择目标---选择去完成此目标的行动方式。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页 下页:学生手机族的消费行为实现机制(1) 8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